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你所不知道的鄭成功:《決戰熱蘭遮》



2012年即將結束,大概不會有人知道,這一年是鄭成功擊退荷蘭人,「光復」台灣的第350週年。

小時候,對鄭成功這位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民族英雄,充滿了崇拜與幻想,還記得當年為了準時收看趙樹海主演的《國姓爺傳奇》,差點鬧家庭革命。以前學校老師告訴我們,鄭成功長得很帥(因為是中日混血吧),還大義滅親(雖然聽說鄭芝龍也很帥)、英勇退敵、光復台灣,是台灣人心目中的偉人,只可惜39歲就壯志未酬(反清復明)抑鬱而終。

日前,看了《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才知道,鄭成功沒有死得那麼帥,他很可能是感染梅毒或瘧疾,以至於精神錯亂、發瘋,最後撕抓雙眼臉龐,咆嘯而亡,死狀極慘。這本書除了透過史料揭開鄭成功一部分的神秘面紗之外,還把國民黨教育灌輸我們謂之「民族聖戰」的鄭成功對決荷蘭,上升到一個世界史學者很在意的問題:十七世紀時,中國與歐洲誰比較進步?

通常一個國家會把絕大多數的財富以及最精良的技術,拿來投資在國防預算上保家衛國,因此透過軍事配備和技術的觀察,可以略知該國的先進程度。為了回答上述歐洲與中國孰優孰劣的大問題,作者就把目光拉到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明鄭戰荷蘭」。確實,以前我只顧瘋迷鄭成功,而覺得他擊敗荷蘭人似乎很理所當然,卻沒深究過能夠稱霸歐洲(擊敗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又建立起全球性殖民帝國的荷蘭,怎麼會輸給連清軍都打不過的鄭成功呢?

答案只有三種人知道,一個是作者,一個是看過這本書的人,還有一個……我不能說(模仿張姓名嘴口頭禪)。我曾大致列出心目中優質歷史書的幾個條件,試以此標準評《決戰熱蘭遮》:

1.      娛樂性(風格):作者歐陽泰師承漢學巨擘史景遷,也承繼他動人的敘事筆法,像小說般親切易讀,特別是專注在戰爭細節上的描述,驚心動魄如臨現場。
2.      專業性(史料):上千個註腳說明史料出處,厚達七十頁,不過別擔心,這些全都放在本書最後,完全不影響閱讀的流暢度。
3.      獨特性(詮釋):鄭成功如何打敗當時船堅砲利的荷蘭人呢?有人說是人數,鄭成功軍隊以眾擊寡;有人說是天意,當年水位突然升起,讓鄭成功大船得以入港搶佔普羅民遮城(赤崁樓),使荷蘭軍隊腹背受敵;有人說是鄭成功治軍嚴明、統御有方;有人說是鄭成功熟讀孫子兵書、長於應用。歐陽泰的答案是「以上皆是」,另外還指出荷蘭人的「文藝復興堡壘」和「舷側炮戰艦」兩大優勢,使他們得以守城八個月;荷蘭統帥揆一過於剛愎,以至於失去反敗為勝的機會;最獨特的觀點就是不可忽視的「氣候」,盛產颱風的台灣和氣候暖化、水位飆升竟然成為鄭成功獲勝的主要原因。
4.      開放性:作者以史料為本,加以多方觀點和個人詮釋,於隱晦費解之處提出疑問和可能解答,卻不說死,是一種可取的歷史寫作態度。

結論,《決戰熱蘭遮》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告別2012年,就我們一同來期待魏德聖導演將以「熱蘭遮城」為主角開拍的「台灣三部曲」吧!!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康熙來了憶往事:《愛新覺羅.玄燁》



最近看完一本台灣新銳歷史作家所寫的《愛新覺羅.玄燁》,從拿到書到整本看完,不過用了短短五天的零碎時間。能在每天疲憊不堪地下班後快速看完一本書,主要是因為本書充滿當代用語(腦袋不用轉換)、鋪陳緊湊、引人入勝,是一本好看的歷史書。這也讓我想到兩件以前的事情: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幫歷史留下一個美麗故事:評《我無罪:劉曉波傳》



前幾天是耶誕節,也是劉曉波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兩週年,如今他還在獄中,但大家已漸漸遺忘他。謹以九月底刊載於《世界日報》的《我無罪:劉曉波傳》書評,祈禱劉曉波盡早被平安釋放。



○一○年十月八日,當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宣佈將和平獎頒給劉曉波時,引發了中共政府與民間社會的喧騰,那一晚中國徹夜無眠。他是首位獲獎的華人,卻是百年獎史上第二位在獄中的領獎者。儘管這是一份屬於全球華人的榮耀,但是這道光芒帶來的卻是「六四」記憶的陰霾,因為正在中國重演的,是一場「官」與「民」的對抗。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凝結的瞬間,真實的所見:《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



等待拍攝的那一秒  德帕東屏氣凝神
將時空定制吸納進方寸的平面裡
為歷史留下永恆的見證

一段旅程  一場戰爭  一則新聞  一片靜默
在交替的影像中化作一篇散文
用冷靜的雙眼控訴無知的人群

一句對白  一首歌曲  一雙眼神  一段戀情
在流動的影格中凝結成情詩
用柔軟的話語再現往日的纏綿

我最喜歡裡面的一個場景,一張巨幅的照片被展開貼在白牆上,照片裡是田園間靜佇的一棟簡樸洋房,攝影機緩緩逼近照片,緩緩逼近照片中的房子,竟然將平面展開成為空間,照片裡的風景彷彿電影中的實景,這才發現,電影中的空間也是銀幕上的平面,裏外互換,饒富哲學辯證意味。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宇宙兄弟登上月球了




兩年前的冬天,家中突然多了一對小鬼頭,這對相差不到五分鐘的雙胞胎兄弟有著截然不同的長相和個性,我們姑且稱之為「宇宙兄弟」。

從不滿一歲地初來乍到,只會哭鬧,到開口喊我媽(褓姆)第一聲「媽~」,我看著他們從單字、疊字、到說出完整的第一句話;從身上抱、地上爬、到四處走、滿街跑,無意間我竟參與了他們最甜美、最純真的童年。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探訪21世紀的小叮噹四度空間袋:《2100科技大未來》



從小我的數學就不好,不是沒有興趣,但就是對數字不太敏銳,連帶著對需要計算的物理也跟著無力,因此高中很認份地選擇文組,也開始一段逃避數學的求學生涯。一路逃避的結果就是,從此對理工科技等領域下意識地閃躲……鋪陳囉唆的前言,無非是想說明我對數理是何等害怕,甚至拒斥。

於是當我拿到《2100科技大未來》(原書名:未來物理學)的厚重書稿時,我心想「害啊~不知何月何日才能讀完這本生硬難解的科技專業書」。所幸事實與想像相距甚遠,才看完引言,這個一頭白髮的日裔美籍資深型男科學家作者就把我逗樂了,並由衷欽佩他的文筆和思路。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宇宙兄弟的生日禮物



前幾天,這對可愛的「宇宙兄弟」歡渡三歲生日,想必收到許多禮物吧!

我想大人很喜歡送實用的東西,衣褲手套帽子、或是可吃可用的,我就來送一個不太實用的東西。本來想送玩具,但是偏偏這年紀的孩子破壞力旺盛,任何廉價、昂貴的玩具一到他們手中,壽命都不超過三天,他們會發揮小小哲學家的解構思想、小小科學家的實驗精神、小小孩的好奇本領,讓所有物品身首異處,因此我們家地上處處可見缺頭缺尾、不明原貌的種種物件。

後來我決定送他們一人一盒粉臘筆,希望他們在現實的大人世界中保有一點童年該有的純真
,畫下他們所見的世界。起初,也擔心他們會不會看到粉臘筆就一枝一枝折斷亂丟,還好他們一看到這份禮物居然異常冷靜,然後要我教他們畫畫。畫沒多久我放心了,有成功討好到他們,於是我就出門上班去!

回家後,我問我媽那兩盒粉臘筆還好嗎?我媽回答,黃色那兩枝徹底用完了,因為他們太愛黃色了,所以就拿來塗滿全家可見之處。嗯……他們年紀還小,為什麼那麼愛黃色?我想應該沒有其他意涵吧?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搖滾演唱會史上的最高潮-Sigur Rós




經過一個星期的冷靜和沈澱,確認Sigur Rós台北演唱會榮登我搖滾演唱會史上的最高潮!

開場的轟然巨響撼動全場,Sigur Rós如天神般平地拔起,全場的注目宛如開啟一場朝聖之旅。第三首〈Glósóli〉就迅速讓理智如我從眼角排出體內水分;緊接著〈Svefn-g-englar〉宛如讓時間遲緩、褪入夢境,我們搖搖晃晃地默唱「It's you~」,是你Sigur Rós讓我們恍惚如斯;中段這首出現在電影《宇宙兄弟》火箭升空的〈Hoppípolla〉是全場高潮, Jónsi廣召各路信徒到台前狂歡,於是全場集體公然破壞分區售票與座位的規矩。在Sigur Rós時而迷狂、時而鬼魅的音樂中,我們短暫解脫了,脫離了世俗的道德規矩,遁回母體裡純淨豐盈的世界。

這樣的演唱會,我已無法用言語形容,在我看過上百場的搖滾演唱會中絕無僅有。謝謝Sigur Rós帶給我們美好的一夜!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關注《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



1959年,小說家羅伯.布洛奇根據連環殺人新聞事件,得到靈感寫成驚悚小說《驚魂記》;1960年,大導演希區考克獨排眾議堅持改編本書,拍成不朽經典電影《驚魂記》;1999年,作家史蒂芬.瑞貝羅重新調查《驚魂記》拍攝始末、並在訪談希區考克和電影主要演員後,寫出一本「描寫經典(電影)的經典(文學作品)」-《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暫譯);2012年,導演Sacha Gervasi根據本書改寫成劇本,邀集好萊塢眾星拍成電影《重返驚魂記》(Hitchcock),是明年奧斯卡影展大熱門!


現在正在看《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暫譯)書稿,真是超好看!看過《驚魂記》的人,絕對可以從中得知超多秘辛、找到超多樂趣,還沒看過《驚魂記》的人,請趕快去看《驚魂記》!這本絕對是影癡、愛電影的人、電影研究者,甚至是所有文青必讀!!

「作了令人讚嘆的準備功課、令人無法抗拒......不但值得喜好《驚魂記》的粉絲一讀,任何對電影拍攝幕後世界有興趣的人,也應該要來看《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
-安東尼.柏金斯(《驚魂記》男主角)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美麗老母,生日快樂!



美麗的老母,雖然妳已不再年輕了,但在我心中妳永遠不老......

妳永遠是那個差點被抓去拍電影、當明星的大正妹;永遠板著那張生氣失控了會把我打到半死的面孔;永遠懷抱著好的都留給我、壞的都自己嚐的溫柔。

雖然家中發生了些變故,但妳還是任勞任怨地一肩扛起;凡是「不求人、靠自己」的態度和性格,造就妳萬能的手藝,也讓我越來越崇拜妳。

雖然你這個不太爭氣的兒子,還沒能馬上為妳分擔太多重擔,但請妳相信他很快就會長大,很快就會讓妳覺得有點驕傲,讓妳相信這個世界上即使不富裕,還是可以有一點浪漫。

雖然妳看不到這些話(因為妳不會上網...),但我還是要讓很多人為妳祝福,生日快樂!

老母,我愛你。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童年小事:《記憶看見我》





還記得小時候爸媽都要我乖,但是卻沒告訴我怎樣才是乖,在我日夜觀察和多方嘗試後,我發現蹺課、打架、加入校園幫派(足球隊)都沒關係,只要考試成績不要太差就是乖,於是我盡量讓自己保持在乖的程度。說到考試成績,我的國文最好,常常拿高分,卻從來沒有拿過100分。為了向爸媽證明我夠乖,雖然平常不太唸書,但是考試當下我卻特別認真地專心答題,結果當然很公平,我連最拿手的國文都不曾拿過100分。

最厲害的一次是國文期末考拿了99分,那次印象非常深刻,因為一題克漏字考題,答案是「希望」,偏偏我怎麼樣都想不起來「希」要怎麼寫,平常的「希望」我寫得非常好,但那天的那個當下就是想不出來。我一向不是會堅持到最後的那種人,當我確認我在考試結束前都不會想起「希」該怎麼寫時,我就早早交卷了,後來果然因為空著的「希」而被扣掉一分。

雖然那次拿了歷來最高的99分,我卻沒有半點開心的感覺,因為我居然忘記我最拿手的「希望」。據說那次全校沒人考100分,於是我臭著一張臉上司令台領獎,烈陽曬得我心裡直罵。結果忘了「希望」的這件小事,讓我小小的心靈劇場上演了一齣希臘悲劇。我發現用考100分來當乖孩子這件事,應該是漸漸沒有「希望」了,於是我逃避爸媽要我走的乖路,反抗著他們的「希望」一直到現在。



以上是看完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的《記憶看見我》後想起的一件童年小事。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好萊塢的真與假:《亞果出任務》




「只能成功的假電影,不許失敗的真任務」

《亞果出任務》的電影宣傳上,這兩句帶有辯證意味的有趣文案,除了直指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劇本內容之外,如果把「真任務」換成「好票房」,那也就鏡射出電影自身存在的本質了,也就是再好的電影都需要有人來捧場觀看。由此推論,《亞果出任務》若要名符其實,就必須是一部帶有娛樂性質(有票房號召力)又發人省思的好看電影,從這個標準來看,《亞果出任務》算是完成任務了!

奠基於歷史事件的劇本,有得天獨厚的荒謬情節,搞笑又引人入勝。一名中情局探員為了營救受困伊朗的六名美國人,潛入伊朗的加拿大大使館中,將六名美國人喬裝成好萊塢拍攝科幻電影《亞果》的劇組人員,試圖闖關出境,過程緊張刺激、荒謬有趣。

縱然不乏美國式的愛國主義(美國人還是當英雄,雖然這次必須很低調),以及好萊塢娛樂工業的痕跡,但電影對於兩者皆有嘲諷,算是盡了一部影展參賽片該有的人道關懷和自省義務。像是當全球輿論譴責伊朗暴徒囚禁美國人質時,就有人指出伊朗暴動還不是因為美國政府窩藏、資助伊朗獨裁政權。還有更多的橋段,自我嘲諷著好萊塢娛樂電影的種種虛假與荒謬。

其中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刻,當加拿大大使館的伊朗女傭莎亞,逐漸發現家中的六名「客人」原來就是伊朗游擊軍日夜搜捕的美國人後,加拿大大使夫婦和六位美國人開始提防著她會去密告,但當莎亞面對伊朗游擊軍「以阿拉之名」的探問時,她卻悄悄地撒了善意的謊言,解救了眾人的危機。從她堅毅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人道的關懷和溫暖是凌駕國籍與宗教之上的。

電影結束後,歷史事件的真實人物照片一一現身,對照著電影中扮演他們的諸位演員,除了必須讚嘆這部電影的場景考究、選角嚴謹之外,你也會意識到好萊塢電影正逐漸完成它的任務-模糊真實(歷史)與虛假(電影)的界線。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無法改變政治,那我們就自我療癒:《健保真要命》




我一直相信某些電影具有改變現實的能量,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的電影就是如此。

他的紀錄片充滿政治性、嘲諷、白爛、揭露醜聞、捍衛正義、當然也少不了「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以上特點完全戳中我的愛好。但除此之外,他的電影還有濃厚的娛樂性和行動力,這些才是讓他充滿政治、嚴肅議題的紀錄片廣為主流觀眾接受的原因。這次在「青春有為」影展看了他在2008年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健保真要命》(SiCKO),而這部電影也成了麥可摩爾諸片中,最令我感動、喜愛的一部,其原因在於本片增添了「人性的光輝」。

《健保真要命》從庶民的角度(除了官與商之外)闡述美國醫療保險的種種弊端和不公,像是一個被切斷中指和無名指的工人,因為接回中指需6萬美元,接回無名指只需1.2萬美元,於是只好選擇接回無名指,這等荒謬事中帶出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美國,不但沒有免費(或低廉、合理)的醫療服務,甚至開放保險業自由競爭的全民健保制度更是坑錢的黑心事業。於是他走訪鄰近的加拿大、英國、法國,證實了公營的全民健保(醫療)制度是絕對可行的,不但國民平均壽命較美國長,而且醫療品質和醫療從業人員的環境、待遇都十分優渥,幾乎是全民受惠。也藉此揭露美國政府的種種謊言,以及美國醫療保險業的官商勾結黑幕。

電影的後半段,兩件事件感動了我:其一是麥可摩爾最大的敵人──世界上最大的「反麥可摩爾網站」,因為站主的妻子生重病,無力籌措龐大的醫藥費而宣告關閉。麥可摩爾有感於「站主居然因為國家健保制度的失敗,而讓他無法繼續進行搞垮麥可摩爾的偉業,這是十分不公的」,於是匿名捐獻20萬美金,終於幫助該站主妻子重病後痊癒,也讓這個反麥可摩爾的網站重新開張繼續攻擊他。

其二是當年911事件前往救難的義消和醫療人員,終其一生受各種疾病所苦,但國家無法照顧他們的健康,卻反而在囚禁恐怖份子的關達那摩,設立最先進完備的免費醫療系統。於是麥可摩爾決定帶領他們闖進關達那摩請求醫療協助,這是最典型的麥可摩爾式惡搞行動,藉由無厘頭的衝撞反映荒謬的體制,其結果當然是失敗的。但是麥可摩爾沒有放棄,他帶領這群病人轉往鄰近的美國敵人、第三世界-古巴尋求救助。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資源匱乏、經濟貧困的國家居然擁有最完整的社會醫療服務,而且無論你是富人還是窮人都有權享用。人性光輝就在此時發光發熱,一群無助的美國病患終於在古巴獲得完整、低廉、良好的醫療照顧,最後當他們帶著痊癒的身體離開古巴時,每個人都流下了熱淚。在他們的眼淚中,你同時看到的是一個號稱民主的經濟強國如何遺棄自己土地上的人民,以及一個充滿人道關懷與溫暖互助的愛的故事。


※前幾天赫然發現,麥可摩爾出自傳《代誌大條了》了: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我看費里尼的五個理由




義大利的新寫實主義,一向是電影系學生在唸電影史時絕對無法錯過的一段歷史;而從新寫實主義發跡,卻以現代主義風格成名的三位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維斯康提和安東尼奧尼,則是影癡們無法忽略的三個名字。費里尼的華麗、維斯康提的優雅與安東尼奧尼的冷靜,三者各有所長,但是我認為其中應該又屬費里尼的普遍接受度最高。

對我而言,有五大理由一定要看費里尼:

第一,場面調度:費里尼的場面調度驚人,「狂歡場面」是費里尼電影中的一大標記,靈感源於「馬戲團」表演,因而展現出荒誕與奇觀的場面;但是他也讓「混亂」長出了新的意義,藉由混亂來嘲諷或解構日常生活的虛無。如何讓這些雜亂的畫面盡情延伸、保持活力,卻維繫在一個不至崩解的狀態內,成為每位導演必學必看的功夫。而那些消弭一切禁忌與階級的「狂歡場面」,若是用文學理論家巴赫金的「狂歡節」理論,來解讀那種顛覆資產階級品味的意圖,也會增添不少趣味。

第二,打破類型:如果有所謂的「費里尼式」影像,那很可能是指融合夢境、現實、幻想、回憶等異質空間於銀幕中的影像風格。費里尼曾說:「人就像涉足在記憶、夢境、感情的迷宮中,而日常生活也是一個不斷糾纏著記憶、幻想、感情、過去與現在種種事件交疊的迷宮」,也因此,若用詩性寫實、魔幻寫實、超現實、新寫實等各種主義來歸類費里尼影像,似乎都像白費功夫。

第三,反敘事:費里尼不僅拒斥了古典電影的佳構敘事,更推向極致,從無明顯主軸的情節發展,到不斷岔開的枝微末節,讓原有的主軸產生新事件,到產生令人難料的劇情走向。費里尼有句名言:「無所謂結局,無所謂開始,除了無限的生活熱情」,因此他透過一種自由聯想的隨興方式,讓電影更像是真實生活的片段。不知道這種幾近無劇本式的導戲手法是否影響了王家衛?

第四,馬斯楚安尼:馬斯楚安尼曾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性格男星,很多人都以為馬斯楚安尼是費里尼的御用演員,但就我所知,包括《8 1/2》和《生活的甜蜜》在內,馬斯楚安尼不過演出費里尼的四部電影,不到費里尼執導影片總數的四分之一,但光是一部《8 1/2》就足以讓兩人永遠被聯繫在一起了。據說,當年費里尼找上已是大明星的馬斯楚安尼演出《生活的甜蜜》時,他只是為了找「一張沒有個性的臉」,也因此馬斯楚安尼成了費里尼華麗影像中的無限可能。在馬斯楚安尼晚年重病時,常有囈語:「我來自費里尼的電影裡,我不是真的」,道盡了演出費里尼電影,對他影響之深。

第五,庫斯杜力卡:前南斯拉夫、現塞爾維亞籍的導演艾米爾.庫斯杜力卡不但是國際影展的常勝軍,也是我最愛的導演之一。繁複而幾近混亂的場面調度,以及魔幻寫實的影像是其電影標記,加上滿場跑的樂隊、令人發笑的丑角、馬戲團式的演出、荒誕的狂歡場面等元素,都令人想起他和費里尼的關聯。確實,庫斯杜力卡深受費里尼的影響,費里尼的《大路》更是他最愛的電影之一。也因此,正當庫斯杜力卡在英語系國家遭受挫折時(尤其是到好萊塢拍攝、由強尼戴普主演的《亞利桑那夢遊》票房奇慘),他卻在義大利被尊為「費里尼接班人」!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推好書】照亮當代中國黑暗與瘋狂的勇者生命史:《我無罪:劉曉波傳》



【推好書】九月以來,從台灣的反媒體壟斷學生上街頭,到香港反國民教育的學民思潮,可見台港兩地的學潮再起,令人聯想起23年前的「六四」,這三場運動雖然時空皆異,但對象卻是相同的、訴求是清晰的。

然而,在呼籲中國的民主與人權的同時,我們卻逐漸淡忘了兩年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至今卻仍深陷黑牢裡的劉曉波。儘管當年劉曉波的獲獎,締造了首位獲獎華人與史上第二位在獄中獲獎的紀錄,也曾短暫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然而那就像是一場盛大隆重且激情的狂歡派對,會後我們疲軟地攤在資訊洪流下,我們的關注隨著十一年的黑牢被深鎖在陰暗的角落裡……

儘管劉曉波在某些言論舉措上受到爭議,然而我們無法抹滅他在「六四」之後,以付出個人自由為代價,對民運與人權的努力和貢獻,或許我們亟需這樣一座顯目的燈塔,來照亮中國黑暗的前程。

《我無罪:劉曉波傳》是由知名流亡作家、劉曉波的好友余杰所撰寫,是唯一獲得劉曉波妻子劉霞授權與協助的傳記。透過余杰的近身觀察與完整資料,詳載劉曉波的傳奇人生,並以「人性」為根底,還原出一個真實的劉曉波。史學大師余英時說,由余杰撰寫劉曉波不但是「天作之合」,更將是歷史上最美的故事。我的話比較粗淺,就是內容豐富、好看、又感人,一定要推薦給大家!!

在此特別感謝王丹、王健壯、杜念中、吳明益、南方朔、胡忠信、唐湘龍、郝譽翔、陳玉慧、陳芳明、傅月庵、黃孫權、張鐵志、鴻鴻、蘇曉康等前輩賢達的推薦。


註:本文標題改寫自張鐵志的推薦短語:「這是一個中國勇者的發光生命史,並照亮了當代中國的黑暗與瘋狂。

(圖為波仔推薦劉曉波傳!)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2012年憶起911:《老人與貓》



憶起當年911,除了得知的當下正在餐廳端盤子,嘴裡直呼「不可能吧~」,事後卻刻意逃避理解這場人類浩劫來由的記憶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多年後在影展看的一部紀錄片《老人與貓》(THE CATS OF MIRIKITANI)。

片中的老人MIRIKITANI是一個遊蕩紐約街頭的流浪藝術家,在冷漠的路人眼中,他是一個離群索居、行為怪異的精神異常者,但在911事件之後,由於爆炸粉塵瀰漫街頭,導演於心不忍便將他「撿」回家中。日復一日的相處下,導演幫MIRIKITANI重整凌亂破碎的記憶片段,逐漸拼湊出他悲慘的過去。原來身為日裔美人的MIRIKITANI,受到二戰期間「珍珠港事件」的牽連,滯留加州的他被美國政府關入集中營三年,目睹殘暴的凌虐並親歷家破人亡,於是他對美國政府失望透頂,也產生了反社會的性格,這也是他為何堅決不接受美國政府和社會團體救濟的原因。

後來,導演協助MIRIKITANI回到集中營現場尋根,並幫他找到尚在日本的唯一親人後,他說了一句感人的話:「我已經不再憤怒了,只要大家能了解這段歷史就好!」這部電影與911的關連看似頗低,但電影的主旨卻傳達出值得我們在每一個歷史的哀悼日中去學習的精神:記取歷史的教訓,化解過去的怨恨,用濃厚的人道精神,學習尊重每一個人。




http://www.thecatsofmirikitani.com/index.htm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Graham Coxon -《A+E》



在我心目中,Graham Coxon一直和Jack WhiteJohn Square等人並列為我最愛的吉他手。早在Blur還處於巔峰狀態時,Graham Coxon就深受PavementSonic Youth的感召,而熱衷於開創美式獨立搖滾的音樂實驗。經過幾張曲高和寡、不易親近的專輯後,2004年的《Happiness in Magzines》終於找到了主流/非主流的平衡點(我最愛的一張),接連《Love Travels at Illegal Speeds 》、《The Spinning Top》兩張專輯都繳出極優異的成績單。


今年的新專輯《A+E》則是全面進化,如果第一首歌還聽不出端倪,那麼第二首歌〈City Hall〉的電子鼓loop,就大概可以察覺到他不同以往的實驗領域,就是觸及歐洲以Kraftwerk、Can、Neu!等德國實驗電子團體為首的Kraut Rock;當我還在想說這該不會是偶然吧,結果接下來這首4分多鐘的〈What’ll It Take〉就只用兩句歌詞打死,重複得像唸咒的歌詞和電子合成的loop交相映襯卻不顯單調,順耳極了!


《A+E》這張專輯的暢快淋漓指數百分百,再加上最末的〈Ooh, Yeh Yeh〉舒服極了!!其實,我不知道《A+E》是什麼意思,但是整張專輯聽下來,解釋成American Indie Rock+European Kraut Rock好像也蠻有道理的吧!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亂談亂彈阿翔


認真地認識亂彈阿翔應該是這幾年的事,《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的出版絕對功不可沒,我從書裡回溯過去被遺忘及忽略的音樂軌跡。沒想到出道十多年的亂彈樂團,僅精雕細琢出《亂彈》和《希望》兩張專輯,但是全被收錄在台灣流行音樂專輯百大。仔細一聽專輯裡的每首歌,都可以瞧見努力實驗、創新的痕跡,放克、南管、北管、破音、假音…中西樂風的融合、再造,曲曲令人驚豔,十多年前的歌曲現在聽來一點都不過時與含糊。亂彈阿翔在我心中的地位立刻躍居伍佰、林強、李壽全、羅大佑等人的平行位置。

後來阿翔單飛後的個人專輯,雖然不若以往亂彈時期的熟悉,少了些年少輕狂的實驗、張狂、處處想要宣示自己的野心,但是多了許多深沈與滄桑,是要靜下來細細品味的。由於至今尚未看過《翻滾吧!阿信》,所以起初對於阿翔的專輯《把我換成你》多了幾分距離,但是沒想到聽過幾次後,竟可以從音樂中揣摩出畫面、影像顆粒和鏡位調度,並深深被感動著,現在我竟擔心著影像會否破壞了詞曲意境的質感(這真美好哪~)。

今年金曲歌王的獎項不僅是對阿翔個人充滿辨識度和變化多端的歌聲的肯定,更是對他對華語流行音樂多年以來的貢獻的肯定,這真是令人開懷且振奮的一件事。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祭愛女鍾琦薇文




妳讓我第一次深刻地嚐到生離死別的滋味。

上週正在遲疑瑞蒙.錢德勒的小說《大眠》、《再見吾愛》和《漫長的告別》之中該先挑哪本出來看,後來我看完了《大眠》的導讀,妳就離開了。現在看起來,不論先挑哪本出來似乎都充滿了隱喻。

54日,下班後在永康街,接到老婆的電話,電話那頭哭得悉哩嘩啦,我隱約聽到什麼死了,卻始終難以接受昨天還在我身上呼吸心跳著的妳就這麼走了。最疼愛你的公公牽著你的手直到妳斷氣,卻不許我們回去看妳一眼,說是怕我們的眼淚會讓妳捨不得離開。最後拗不過我們的哀求,我們飛奔到醫院輕輕撫摸妳涼掉了的身體。

我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拼命落下,婆婆一面紅著眼眶一面鼓舞著我們,最不善於表達情感的公公依舊神情凝重,熟練地克制著自己的情緒,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打擊最大的就是公公了。隔日,我們全家去送妳最後一程,輕輕捧著妳好像妳只是睡去,對妳細語呢喃彷彿妳還聽得見,我們只不過把妳送去一個遙遠的地方……



路上撿到一隻貓

200871日,那是妳的生日,是我霸道強加給妳的生日,也是無親又無家的妳停止漂泊的起點。那天深夜無風,我彎進家裡附近的公園上廁所,才要離開公園,我就聽叫幾聲清脆的貓叫聲,回顧四下妳就站在花圃的坎上,用那清純無辜的臉龐仰望著我。我不過慣性地看見路邊的可愛小動物,就要施捨它幾個充滿同情的關愛眼神,對妳當然也不例外,只是令我驚奇的是,不像一般的野貓,我摸摸妳的頭,妳不但毫無警覺甚至還有點撒嬌起來了。

其實也才多逗留幾秒,我還是照往常無情地離開了。想不到才走一步,你就跟了上來,走兩步你就跟兩步,喵喵的叫聲讓我自作多情地以為妳在說:「帶我回家好嗎?」就像小時候總喜歡在心裡跟自己打賭一樣,我暗下決定如果妳跟著我回到家門口,我就帶妳回家。這段路沒有一百公尺也有五十公尺,不長卻曲折。想不到在我頻頻不捨地看顧下,我們就來到了家門口,我想這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一份長達四年的驚喜。



妳叫鍾琦薇

由於家中曾有令我心碎的養貓經驗,我不敢讓妳多逗留,第二天立刻把妳帶到我唸書的地方。我想妳總是需要一個名字,當妳蜷曲金黃色的毛皮入眠時,活脫脫像顆「黃金奇異果」,所以我就叫妳”Kiwi”,後來就有個中文名字叫「鍾琦薇」,叫久了就暱稱「薇薇」。從此我的寶貝女兒就有個優雅的名字了。

從妳怯生生的模樣到調皮地四處搗蛋,不過也才一個禮拜,妳可以和每個新來乍到的訪客玩成一片,撒嬌地賴在陌生人身上,這點讓我有些吃醋。不過也有專屬於我的時刻,在我熬夜苦讀時,妳會伺機跳到我的大腿上,靜靜地窩著,直到我腿痠了累了,妳才心有不甘地離開。更不用說每晚睡覺時,妳不是任性地睡在我的胸上,就是賴在我的腳邊,好幾度被我半夜踢床時踢下去,也無怨無悔地立即跳回原位入睡。

妳不但膽子小,也很不甘寂寞,每次當我離開房間時,隔著房門就能聽見妳淒厲的叫聲,好像是在哭喊:「不要把我丟掉啊!」說真的,你那粗啞又低沉的叫聲不是很優美,和你的娃娃臉一點都不相稱,但是真的很有特色。當我不捨那心碎的叫聲又開啟門時,妳總是第一時間停止哭鬧,從窗台上跳下來迎接我。我心裡頭想的是,溫馴如妳一定曾被人遺棄,才會如此害怕孤單,我絕對不會讓它再一次發生在妳身上的。

最後一年寫論文的枯燥時光,有了妳的調劑,帶給我許多歡笑和娛樂,一切彷彿都變得順利了。



最後的地方

兩年半前,因為要入伍當兵了,我把妳送進了馬麻的家,妳天真無辜的傻樣逗樂了馬麻一家人,但妳的調皮搗蛋又闖出了不少禍,甚至住了十年的老黑貓多比也不太喜歡妳,妳差點就要被送走了。還好妳夠聰明,發揮了妳惹人憐愛的撒嬌本領,最終連公公冰冷的心都被妳征服了。

一開始膽小的妳還有些裝客氣,但很快地妳不但適應了環境,在政治關係上,妳還遠勝優雅的多比一籌。每當妳闖禍,妳總有辦法平息眾怒,讓我們捨不得兇妳。有一次,妳玩過火了,把老邁的多比抓傷了,血流了一屋子,嚇壞了所有人,事後妳大概只收斂了三天。我想那時候妳還很健壯,只是比較挑嘴罷了。

自從公公退休以後,幾乎以妳作為生活的重心,每天公公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你就躺在公公身上睡覺,這幅畫面成為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幕。當體弱多病的妳食慾不振時,公公就用湯匙一口一口地餵你,後來你拿喬了,有時候公公不餵你,你乾脆就不吃了,連婆婆和馬麻都不免吃起醋來。

最近這一年,我常常想著把你接回家,回到我和馬麻的新家,但是又不知道該如何向公公開口,我猜他一定會很乾脆地說「好啊!好啊!」但是心裡卻難過極了。我消極地維持現狀,偶爾去馬麻的家看看妳,看看那天倫之樂的畫面。我們有一點生疏了,但是我知道妳過得很快樂,那也就夠了。



再見.吾愛

最後一次見到妳,是在冰冷的紙箱裡,妳蜷曲的身體好像平常那樣睡著了而已,睜大的眼睛雖然不再水汪汪,卻好像還充滿了生命。一陣青煙過去,我們又哭了一回,當妳被從鐵門後送出來,輕輕地躺在鐵盤裡。撿骨師細心地解說,這堆灰白粉末是你的身體,這幾根白骨是你的四肢……我覺得那好不真實,我摸摸妳的頭骨心想,妳本來已經夠小了,現在怎麼又更小了……

我們捧著骨灰罈,粉末狀的妳裝不滿骨灰罈的十分之一,那幾乎都是罈子的重量,妳可能還不及21公克,但妳在我們心中的份量早已超過一個地球的重量。

我們把妳葬在茂盛的波斯菊下,傍著一池蓮花,你害怕寂寞,那裡有山也有水,你害怕孤單,那裡有很多的同伴可以陪妳一起玩耍。妳一定要記得拿出撒嬌的看家本領,這樣妳才不會被欺負;還要記得多吃點,胖嘟嘟的模樣會更討喜。祝福你在天國也能找到一個家,和愛你的家人。

把拔愛妳。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糖衣下的毒果-《凱文怎麼了》的影像與敘事



第一個鏡頭逼近幽暗空蕩的房間裡微風徐徐吹拂被敞開的陽台窗門而揚起白色絲質窗簾令人不安揣想窗外的風景,第二個鏡頭是鮮紅色蕃茄泥漿溢滿整個畫面慢動作鏡頭俯視壯觀的蠕動人群進而從紅海中浮現伊娃(Tilda Swinton)被高高舉起的軀體和狂喜的神情,兩者的反差已讓電影充滿戲劇張力令人直想追究下去。緊接著暗紅色的髒亂房間裡低調頹敗的氛圍令人不安恐懼屏息以待,伊娃從睡夢中甦醒走向戶外,畫面一轉成為明亮寬敞的街景,木屋外的牆上遭人潑灑整片的腥紅油漆,使得方才西班牙蕃茄狂歡節的場面是回憶又似夢境。

兒子凱文登場,從嬰兒、孩童到少年,三位演員都擁有美麗無瑕的臉蛋,但卻隱藏著冷血殘暴的虐殺性格,他集魔鬼與天使於一身,一家聚會時(在父親面前),他是個乖巧又沉默的孩子,但在私底下(在母親面前)卻是個殘暴又難以捉摸的小霸王;敘事中時態的穿插呈現,伊娃的過去,生活在看似和樂的一家四口天倫之樂裡,伊娃的現在,獨身且恍惚,工作找不太到,找到了還被剛認識的同事當婊子;極具份量的配樂(Johnny Greenwood操刀),儘管到處是歡愉輕鬆的鄉村民謠,但在嘹亮的歌聲中卻有訴說著悲慘故事的歌詞,兩者反差令人莞爾。《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就是這樣一部充滿懸疑效果和兩極反差的電影,像是一顆擁有致命劇毒的糖果,卻包裹著一層濃稠討喜的鮮艷外衣。

如果這層糖衣有一種特定的顏色,那它一定是紅色。紅色是伊娃逃不掉的宿命,也是揮不去的夢魘。蕃茄狂歡節的紅色狂喜孕育著一個不受歡迎的生命,從此伊娃的人生從亮紅轉為暗紅、再轉為腥紅。一再出現伊娃洗刷強色鮮紅油漆的畫面,卻洗刷不掉她腥紅色的過往夢魘。

劇情推展中過去和現在交替呈現,隨著堆砌的線索我們逐漸脈絡清晰,最後當看見「窗外的風景」時,也不至於太意外。有人說這部改編自小說的電影,導演大幅省略了被屠殺的學生們的背景和理由,我倒覺得這種「刻意」反而突顯了一種校園屠殺事件中「無差別格殺」的真實。還有人會說,凱文的心理變化也被平板化了(電影中唯一有深度的角色大概就是伊娃吧),他像一隻天生的魔鬼,生下來向母親尋仇。然而是為什麼呢?教育的失敗?母親的失敗?社會的失敗?確實,這是一部非常風格化的電影,沒有深刻的心理描繪,也沒有嚴肅的社會議題探討,有的是用影像和音樂挑逗你視聽的快感,有的是用零碎的敘事框架你的想像。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25000美元懸賞Ramones



這張海報貼在我的房間已經七年多了…


2004年的冬天,我因遍尋Strokes的演唱會,而意外參加了一場Johnny Ramone的悼念演唱會。那是在紐約東村的一個廢棄工廠裡,與會表演的團體眾星雲集,包括Sonic Youth、Strokes、Andrew W. K.、Dolores O'Riordan、Blonde…當然還有碩果僅存的Marky Ramone。僅僅兩個月前,Johnny Ramone繼Joey Ramone、Dee Dee Ramone之後撒手人寰,三位1974年創團元老相繼病逝,象徵著Ramones的時代徹底成為追憶。


這場悼念演唱會選擇了一個幾近廢墟的破敗場地,重現Ramones粗糙、生猛、活力、革命的形象,現場沒有絲毫哀戚、溫馨的場面,空氣中瀰漫著大麻香,人群狂躁鼓動著,Thurston Moore甩動長髮,Lee Ranaldo敲打吉他,Julian Casablancas酩酊大醉,眾家樂手卯足全力把觀眾帶回那個騷亂、暴動的年代。但當Blonde壓軸登場時,我們彷彿看見了CBGB的鬼魂,它正泣訴著龐克精神的凋零……


一場筋疲力竭的懷舊過後,這張海報隨著我越洋回到臺灣,成為我房間最醒目的裝飾品之一(另外的是楚浮《四百擊》的偷牛奶海報、老婆送的《夏日之戀》海報和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海報)。


今晚Marky Ramone來台演出,具有Rmones終於在臺灣留下足跡的歷史意義。雖然沒能去現場朝聖,但我會在家聽著〈Blitzkieg Bop〉,緬懷那個遙遠的時代!Hey Ho Let’s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