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我看費里尼的五個理由




義大利的新寫實主義,一向是電影系學生在唸電影史時絕對無法錯過的一段歷史;而從新寫實主義發跡,卻以現代主義風格成名的三位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維斯康提和安東尼奧尼,則是影癡們無法忽略的三個名字。費里尼的華麗、維斯康提的優雅與安東尼奧尼的冷靜,三者各有所長,但是我認為其中應該又屬費里尼的普遍接受度最高。

對我而言,有五大理由一定要看費里尼:

第一,場面調度:費里尼的場面調度驚人,「狂歡場面」是費里尼電影中的一大標記,靈感源於「馬戲團」表演,因而展現出荒誕與奇觀的場面;但是他也讓「混亂」長出了新的意義,藉由混亂來嘲諷或解構日常生活的虛無。如何讓這些雜亂的畫面盡情延伸、保持活力,卻維繫在一個不至崩解的狀態內,成為每位導演必學必看的功夫。而那些消弭一切禁忌與階級的「狂歡場面」,若是用文學理論家巴赫金的「狂歡節」理論,來解讀那種顛覆資產階級品味的意圖,也會增添不少趣味。

第二,打破類型:如果有所謂的「費里尼式」影像,那很可能是指融合夢境、現實、幻想、回憶等異質空間於銀幕中的影像風格。費里尼曾說:「人就像涉足在記憶、夢境、感情的迷宮中,而日常生活也是一個不斷糾纏著記憶、幻想、感情、過去與現在種種事件交疊的迷宮」,也因此,若用詩性寫實、魔幻寫實、超現實、新寫實等各種主義來歸類費里尼影像,似乎都像白費功夫。

第三,反敘事:費里尼不僅拒斥了古典電影的佳構敘事,更推向極致,從無明顯主軸的情節發展,到不斷岔開的枝微末節,讓原有的主軸產生新事件,到產生令人難料的劇情走向。費里尼有句名言:「無所謂結局,無所謂開始,除了無限的生活熱情」,因此他透過一種自由聯想的隨興方式,讓電影更像是真實生活的片段。不知道這種幾近無劇本式的導戲手法是否影響了王家衛?

第四,馬斯楚安尼:馬斯楚安尼曾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性格男星,很多人都以為馬斯楚安尼是費里尼的御用演員,但就我所知,包括《8 1/2》和《生活的甜蜜》在內,馬斯楚安尼不過演出費里尼的四部電影,不到費里尼執導影片總數的四分之一,但光是一部《8 1/2》就足以讓兩人永遠被聯繫在一起了。據說,當年費里尼找上已是大明星的馬斯楚安尼演出《生活的甜蜜》時,他只是為了找「一張沒有個性的臉」,也因此馬斯楚安尼成了費里尼華麗影像中的無限可能。在馬斯楚安尼晚年重病時,常有囈語:「我來自費里尼的電影裡,我不是真的」,道盡了演出費里尼電影,對他影響之深。

第五,庫斯杜力卡:前南斯拉夫、現塞爾維亞籍的導演艾米爾.庫斯杜力卡不但是國際影展的常勝軍,也是我最愛的導演之一。繁複而幾近混亂的場面調度,以及魔幻寫實的影像是其電影標記,加上滿場跑的樂隊、令人發笑的丑角、馬戲團式的演出、荒誕的狂歡場面等元素,都令人想起他和費里尼的關聯。確實,庫斯杜力卡深受費里尼的影響,費里尼的《大路》更是他最愛的電影之一。也因此,正當庫斯杜力卡在英語系國家遭受挫折時(尤其是到好萊塢拍攝、由強尼戴普主演的《亞利桑那夢遊》票房奇慘),他卻在義大利被尊為「費里尼接班人」!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推好書】照亮當代中國黑暗與瘋狂的勇者生命史:《我無罪:劉曉波傳》



【推好書】九月以來,從台灣的反媒體壟斷學生上街頭,到香港反國民教育的學民思潮,可見台港兩地的學潮再起,令人聯想起23年前的「六四」,這三場運動雖然時空皆異,但對象卻是相同的、訴求是清晰的。

然而,在呼籲中國的民主與人權的同時,我們卻逐漸淡忘了兩年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至今卻仍深陷黑牢裡的劉曉波。儘管當年劉曉波的獲獎,締造了首位獲獎華人與史上第二位在獄中獲獎的紀錄,也曾短暫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然而那就像是一場盛大隆重且激情的狂歡派對,會後我們疲軟地攤在資訊洪流下,我們的關注隨著十一年的黑牢被深鎖在陰暗的角落裡……

儘管劉曉波在某些言論舉措上受到爭議,然而我們無法抹滅他在「六四」之後,以付出個人自由為代價,對民運與人權的努力和貢獻,或許我們亟需這樣一座顯目的燈塔,來照亮中國黑暗的前程。

《我無罪:劉曉波傳》是由知名流亡作家、劉曉波的好友余杰所撰寫,是唯一獲得劉曉波妻子劉霞授權與協助的傳記。透過余杰的近身觀察與完整資料,詳載劉曉波的傳奇人生,並以「人性」為根底,還原出一個真實的劉曉波。史學大師余英時說,由余杰撰寫劉曉波不但是「天作之合」,更將是歷史上最美的故事。我的話比較粗淺,就是內容豐富、好看、又感人,一定要推薦給大家!!

在此特別感謝王丹、王健壯、杜念中、吳明益、南方朔、胡忠信、唐湘龍、郝譽翔、陳玉慧、陳芳明、傅月庵、黃孫權、張鐵志、鴻鴻、蘇曉康等前輩賢達的推薦。


註:本文標題改寫自張鐵志的推薦短語:「這是一個中國勇者的發光生命史,並照亮了當代中國的黑暗與瘋狂。

(圖為波仔推薦劉曉波傳!)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2012年憶起911:《老人與貓》



憶起當年911,除了得知的當下正在餐廳端盤子,嘴裡直呼「不可能吧~」,事後卻刻意逃避理解這場人類浩劫來由的記憶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多年後在影展看的一部紀錄片《老人與貓》(THE CATS OF MIRIKITANI)。

片中的老人MIRIKITANI是一個遊蕩紐約街頭的流浪藝術家,在冷漠的路人眼中,他是一個離群索居、行為怪異的精神異常者,但在911事件之後,由於爆炸粉塵瀰漫街頭,導演於心不忍便將他「撿」回家中。日復一日的相處下,導演幫MIRIKITANI重整凌亂破碎的記憶片段,逐漸拼湊出他悲慘的過去。原來身為日裔美人的MIRIKITANI,受到二戰期間「珍珠港事件」的牽連,滯留加州的他被美國政府關入集中營三年,目睹殘暴的凌虐並親歷家破人亡,於是他對美國政府失望透頂,也產生了反社會的性格,這也是他為何堅決不接受美國政府和社會團體救濟的原因。

後來,導演協助MIRIKITANI回到集中營現場尋根,並幫他找到尚在日本的唯一親人後,他說了一句感人的話:「我已經不再憤怒了,只要大家能了解這段歷史就好!」這部電影與911的關連看似頗低,但電影的主旨卻傳達出值得我們在每一個歷史的哀悼日中去學習的精神:記取歷史的教訓,化解過去的怨恨,用濃厚的人道精神,學習尊重每一個人。




http://www.thecatsofmirikitani.com/index.htm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Graham Coxon -《A+E》



在我心目中,Graham Coxon一直和Jack WhiteJohn Square等人並列為我最愛的吉他手。早在Blur還處於巔峰狀態時,Graham Coxon就深受PavementSonic Youth的感召,而熱衷於開創美式獨立搖滾的音樂實驗。經過幾張曲高和寡、不易親近的專輯後,2004年的《Happiness in Magzines》終於找到了主流/非主流的平衡點(我最愛的一張),接連《Love Travels at Illegal Speeds 》、《The Spinning Top》兩張專輯都繳出極優異的成績單。


今年的新專輯《A+E》則是全面進化,如果第一首歌還聽不出端倪,那麼第二首歌〈City Hall〉的電子鼓loop,就大概可以察覺到他不同以往的實驗領域,就是觸及歐洲以Kraftwerk、Can、Neu!等德國實驗電子團體為首的Kraut Rock;當我還在想說這該不會是偶然吧,結果接下來這首4分多鐘的〈What’ll It Take〉就只用兩句歌詞打死,重複得像唸咒的歌詞和電子合成的loop交相映襯卻不顯單調,順耳極了!


《A+E》這張專輯的暢快淋漓指數百分百,再加上最末的〈Ooh, Yeh Yeh〉舒服極了!!其實,我不知道《A+E》是什麼意思,但是整張專輯聽下來,解釋成American Indie Rock+European Kraut Rock好像也蠻有道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