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時空臨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時空臨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重現往昔的《童年往事》數位修復版


在中山堂大銀幕上看修復版的《童年往事》是一件很稀罕的事。畫質清晰明亮,只可惜聽說有幾個修不好的鏡頭被拿掉了。這部侯導的自傳電影,刻畫了臺灣鄉土風情,如詩如畫;並用平靜的方式敘述三位摯愛親人的離去,以及一段改變人生的青澀暗戀,極為深刻自然。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牛隊進化奪冠有感


十年前,因為喜愛味全龍,所以開始支持興農牛(原因不解釋,行內人都知道)。隔年興農牛拿下首座總冠軍,全盛時期陣中有「狂牛三番刀」-張泰山、黃忠義、鄭兆行,有「狂牛三快刀」-張建銘、張家浩、曾華偉,有「三勇」-勇壯、 飛勇、世介勇,更不用說本土球員還有指叉球王子蔡仲南、滑球王子陽建福和鐵捕葉君璋。儘管有一群令人喜愛的球員,但是球團作風始終令人不敢苟同。

2009年打壓葉君璋、2010年賣掉張泰山,我已經失去支持興農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搖滾演唱會史上的最高潮-Sigur Rós




經過一個星期的冷靜和沈澱,確認Sigur Rós台北演唱會榮登我搖滾演唱會史上的最高潮!

開場的轟然巨響撼動全場,Sigur Rós如天神般平地拔起,全場的注目宛如開啟一場朝聖之旅。第三首〈Glósóli〉就迅速讓理智如我從眼角排出體內水分;緊接著〈Svefn-g-englar〉宛如讓時間遲緩、褪入夢境,我們搖搖晃晃地默唱「It's you~」,是你Sigur Rós讓我們恍惚如斯;中段這首出現在電影《宇宙兄弟》火箭升空的〈Hoppípolla〉是全場高潮, Jónsi廣召各路信徒到台前狂歡,於是全場集體公然破壞分區售票與座位的規矩。在Sigur Rós時而迷狂、時而鬼魅的音樂中,我們短暫解脫了,脫離了世俗的道德規矩,遁回母體裡純淨豐盈的世界。

這樣的演唱會,我已無法用言語形容,在我看過上百場的搖滾演唱會中絕無僅有。謝謝Sigur Rós帶給我們美好的一夜!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25000美元懸賞Ramones



這張海報貼在我的房間已經七年多了…


2004年的冬天,我因遍尋Strokes的演唱會,而意外參加了一場Johnny Ramone的悼念演唱會。那是在紐約東村的一個廢棄工廠裡,與會表演的團體眾星雲集,包括Sonic Youth、Strokes、Andrew W. K.、Dolores O'Riordan、Blonde…當然還有碩果僅存的Marky Ramone。僅僅兩個月前,Johnny Ramone繼Joey Ramone、Dee Dee Ramone之後撒手人寰,三位1974年創團元老相繼病逝,象徵著Ramones的時代徹底成為追憶。


這場悼念演唱會選擇了一個幾近廢墟的破敗場地,重現Ramones粗糙、生猛、活力、革命的形象,現場沒有絲毫哀戚、溫馨的場面,空氣中瀰漫著大麻香,人群狂躁鼓動著,Thurston Moore甩動長髮,Lee Ranaldo敲打吉他,Julian Casablancas酩酊大醉,眾家樂手卯足全力把觀眾帶回那個騷亂、暴動的年代。但當Blonde壓軸登場時,我們彷彿看見了CBGB的鬼魂,它正泣訴著龐克精神的凋零……


一場筋疲力竭的懷舊過後,這張海報隨著我越洋回到臺灣,成為我房間最醒目的裝飾品之一(另外的是楚浮《四百擊》的偷牛奶海報、老婆送的《夏日之戀》海報和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海報)。


今晚Marky Ramone來台演出,具有Rmones終於在臺灣留下足跡的歷史意義。雖然沒能去現場朝聖,但我會在家聽著〈Blitzkieg Bop〉,緬懷那個遙遠的時代!Hey Ho Let’s Go!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Bob Dylan in Taipei 2011




現在回想起四月初巴布迪倫降臨台北,仍舊宛如一場夢。


偌大的空間裡,怪異的價位座位把我跟巴布迪倫配送至圓周的兩個端點,
滿懷萬分熱情卻口袋空虛的人潮塞滿舞台遠端的弧形區域,突顯出舞台前方
激動萬分的零星樂迷,相對空蕩的搖滾區......


儘管在視覺的滿足上產生了超乎尋常的疏離效果,所幸巴布迪倫依舊散發著
他無遠弗屆的暮年魅力,用豐富獨特的音樂性滿足搖滾老樂迷們挑剔的耳朵;
他刷起狂躁的吉他、用飄忽的嗓音和樂迷們玩起猜歌遊戲,一首首傳奇經典
被肢解、扭曲、改造,最後重生於台北的夜空。


巴布迪倫的bootleg似乎永遠也收不完、永遠也聽不膩,他是音樂路上孤獨的
先行者,身體力行地詮釋並改變搖滾樂的定義,灌溉我們渴望崇拜的心靈。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Jarvis Cocker in Simple Life



這兩天一套的活動,我狠下心來拋棄了Brett Anderson、張懸、陳珊妮、Cia Cia
還有那些常見面的樂團,畢竟我對Jarvis Cocker可說是用情至深,說什麼都要去
見他一面。

兩點時分太陽勉強發揮一點作用,會場門口的排隊長龍是我始料未及,也因此我
一路上複習的1976就被斷送在排隊時光裡。甫入場就聽見僅剩半首的〈壯游
前夕〉,但只能聞其聲不能見其人,再靠近一些就謝謝光臨了,聽說邱澤是客座
吉他手,我不知道怎麼會這樣。



現場不只是人山人海,人多到我不想去任何地方,我決定今天就死守在最大的
舞台邊。盧廣仲應該是時下年輕男女的最愛,坦白說我也很喜歡他的音樂,不
只是因為曾經相似的髮型與眼鏡。他堅持在寒天的高處穿著那條短褲,又沒有
其他團員能幫他擋風,雖然唱著民謠與藍調,但這就是搖滾。盧廣仲的現場
演唱實力一流,害羞靦腆的模樣兼具喜感,串場也不忘娛樂台下熱情的歌迷,
雖然勢單力薄卻誠意十足。我們還在台下討論他會不會翻唱哪位歌手的歌曲時,
才說完他就cover了〈海綿寶寶〉,還可以與台下互動,真是難得兼具實力與
娛樂性的優秀歌手。



方大同出場時,我們已經逐漸被黑夜包圍,他以full band的方式,自己也揹起
吉他來演唱,起初的新歌似乎因為觀眾不夠熟悉,而沒有引起太大共鳴,但是看
著他現場表演的實力也夠享受了。只不過隨著寒風的肆虐,台下的氣氛也冷到有
點兒尷尬,幾首改編的舊歌雖然很具實驗性,但是歌迷沒人能跟上他變幻的節奏
與即興的旋律,少了同歡的grooving,寒風中看著他投入地演唱,竟讓我們感到
有些疏離。張震嶽的登台原本是令人最期待的時刻,也是挽救這頹勢的最後
機會,但由於方大同謙虛害羞的個性,起初活像三流主持人在苦撐大型跨年晚會
,後來演唱時,料想方大同在偶像與前輩(張震嶽)的面前不敢鋒頭太健,而
張震嶽又不想喧賓奪主的情況下,活脫脫像兩個不熟的朋友在唱KTV,壞了張
震嶽的〈路口〉和〈愛我別走〉。最後一首的〈Love Song〉雖然唱出實力卻已
無濟於事。



今天的重頭戲碼Jarvis Cocker一登場就令全場瘋狂,至少在我們台前的氣氛是
這樣的沒錯。他全場表演活像脫了韁的過動兒,雖然比起Pulp時期是收斂了
許多,但煽情的舞台魅力與肢體語言依舊迷倒眾生,落腮鬍修飾了些許皺紋,
帥勁更勝當年,但幾次躺下倒地與充滿娘騷味的舉手投足才是他的招牌,屢屢
把群眾的情緒煽至頂點。楊乃文的登場與Jarvis同唱了大衛鮑伊的歌曲,大概
是〈Space Oddity〉吧。兩人中規中矩地演唱結束,雖然明知道他今天不會唱
Pulp時期的老歌,但是當表演就這樣結束時還是難免失望。最後,沒有安可曲
,主辦單位真是不應該。



Jarvis的表演結束後,再也沒有力氣向前衝,只坐在一旁的小丘上聆聽陳綺貞的
表演。或許這樣更適合他今晚的氛圍,簡單、安詳。唱歌很輕、手風琴很好聽,
原本電吉他刷得很猛烈的〈躺在你的衣櫃〉也變得很溫柔,不一樣的版本,一樣
的好聽。冷風一直吹、身體直打哆嗦、咖啡很暖手,今天很不簡單。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Johnny & Eeyore 和仙樂隊 in Room 335


Johnny & Eeyore 和仙樂隊都是走全英文創作的英式後龐克樂團,樂團風格追隨
Joy Division的陰鬱沉溺,但在吉他技術與編曲上則走向更複雜化,主唱的聲量
則不見Ian Curtis低調內省的一面,反以更大的嘶啞怒吼取代,延續叛客的破壞力
量。


面對台下寥寥不到十人的聽眾,他們依舊敬業地開足了power,放肆咆哮。




Johnny & Eeyore我前所未聞,大概是我很不應該的很久沒聞問本土地下樂團。
試音時,貝斯手隨手彈出的旋律是Stone Roses的〈I Wanna Be Adored〉,
就可以猜出這是個英倫走向的樂團,果不其然如此,可惜貝斯手原來是外借的。
第一首歌〈Guillotine〉的迷幻噪音就有讓人立刻愛上的魅力,主唱激動的神情
頗似收斂許多的Thome Yorke,編曲上多了一只鍵盤則讓音樂結構更顯凌厲。
今晚的最後一首歌曲則翻玩了Velvet Underground的〈Venus in Furs〉,
那標誌性的鼓聲一下,大概就猜到七分,只是吉他與編曲都被改編過,讓我更
有期待。起初還有點後龐克的遺風,後來運用效果器被徹底改成迷幻噪音,
好像Spiritualized、Sonic Youth、Pink Floyd都前來助陣,幾乎要漂到外太空
去了,可說是今晚最值回票價的一曲。


可惜今晚才初次見面,樂團就即將解散,〈Venus in Furs〉中張狂的詞意硬是
被覆蓋上一點傷懷,接下來的女巫店及The Wall應該是最後見面的機會了,大家
不要錯過。自售單曲說什麼也要支持一下,想不到除了四首歌之外,內容物異常
豐富超值,有一張樂團照片、一個別針、和數張帶有13th Floor Elevator、
Grateful Dead迷幻風格的樂團貼紙。






忘記幾年前曾經在The Wall看過仙樂隊的表演,事後依稀的印象是主唱俊美、
曲風哥德,但光是這兩點就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了。因為記憶中並沒有什麼相似
的本土團體,所以這次也是衝著他們的表演來看的。







仙樂隊的暗黑風格不只接近哥德式搖滾,其實與後龐克更有淵源。看著他們表演
總會有Joy Division〈Unknown Pleasure〉的專輯封面閃過眼前,呼應他們一身
黑色的低調穿著。主唱纖細孱弱的身軀、蒼白的面孔,配上十分不相稱的爆發
力,每句歌詞都像子彈一樣具有殺傷力,英文歌曲中文歌名算是他們的一個特
色,或許為了要配合聲調的力道而犧牲了咬字的明晰度,所以往往整首歌曲只聽
的懂歌名(笑),但是整體聽來就是有莫名的愉悅,有崩裂情緒的圍牆讓其自然奔
流的快感。多首歌曲還玩了「跳接」的編曲方式,大概就是把兩首明顯不同的曲
子接在一起卻不顯怪異,我管它叫「蒙太奇」,讓聽眾在情緒上的倏然轉折頗有
韻味,印象中Emo名團Weezer深諳此道。


離場時,我環顧可以塞入百人的場地,儘管只有十多人卻不顯空曠,我希望這樣
的樂團能夠繼續,在號稱多元卻實則以主流為尊的惡劣環境中生存下去。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1976 Live in Room 335



聆聽1976
他們就是有辦法
讓每個對英倫懷有鄉愁的靈魂甦醒過來
讓每個對生活感到虛無的靈魂繼續沉淪下去。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憂鬱與民謠,純淨的透明-巴奈《停在那片藍》



2007年的某日台灣文學館旁舉辦了一場巴奈(Panai)露天演唱,沒有一般演唱
會擁擠的喧囂的人潮,沒有太多不必要的渲染與過度修飾,只是在夜風與
星月的簇擁下,緩緩暈開一場純淨心靈的輕民謠,與遠隔中央山脈太平洋
吹拂著的風遙相應和。巴奈一身簡單的民族服飾,提著帶電的空心吉他,
不需要太多介紹與說明,我們就能輕易地隨她投入的神情、圓潤的嗓音、
隨性的撥絃、和淺白的詞意沉浸於一個時而憂愁時而歡愉的故事情境裡。

奇怪的是,在台文館車來人往的馬路旁,今晚因為有巴奈純粹的音樂相伴而
顯得不純粹。

演唱之初一度跳電而中斷,但在半黑的模糊中,巴奈哼起充滿虛詞的族語民
謠,此時,台下歌聲爆發力十足的那布(Nabu)應和著二部,兩人一來一往讓
現場不無聊。接著,當巴奈邀請台下的那布上台演唱自創歌曲時,我滿心期
待這位布農族的勇士帶來如何的感動。她替他講了一個故事,這是關於一個
弱勢民族如何受到政治的壓迫,歷經了六十多年才能遷回原居地,故事的主
角正是那布的母親,她從花樣少女等到垂垂老已才有再見故鄉的機會。這首
歌叫做〈也許有一天〉。

一開口,隨即令我腦皮發麻半餉,所有糾結的、繾綣的、哀鳴的、不平的全
被釋放到音符裡,震懾我浮動的情緒。接著兩人完美的互動唱和,一個唱著
華語一個唸著母語,隨性卻和諧。巴奈還即興地彈唱王菲的〈你快樂所以我
快樂〉,氣氛輕鬆自在悠然自得。

當初真正認識巴奈,還得拜蔡明亮與李康生二導所賜,《愛神幫幫我》的插
曲〈但是又何奈〉和片尾曲〈之間〉兩曲,若說前者是意境蒼涼的槁木死灰,
後者就是寂寞相伴的摧枯拉朽,它們在巴奈的演繹詮釋下顯得催人熱淚直擊
人心,為電影整體加分不少,當然它們也沒有在今晚缺席。稍晚,這張專輯
的標題曲〈停在那片藍〉和上一張專輯的標題曲〈泥娃娃〉也都輪番上陣。
兩個鐘頭的音樂饗宴後,我發現今晚的天空異常深邃,純粹而接近透明,而
我漸漸消失在排隊候簽的人龍裡。

奇怪的是,我們接受一個原住民歌手究竟有多少的純粹與不純粹?唯一讓我
放心的是巴奈的歌聲純粹得不容置疑,但當我洋溢在充滿「異國風情」的專
輯封面時,我才發現原住民文化竟已被邊緣化至此,連本島人都識不得它天
真的面貌。

“人類的母語是詩歌,
 如同花園早於競技場 ,
 繪畫早於文字創作 ,
 演唱早於辯論 ,
 寓言早於論文 ,
 以物易物早於商業行為…” —J.G Hamann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今夜,我們一起摔南瓜吧! -Tribute to Smashing Pumpkins 2007


今日,The Wall的盛況令許久沒去的我有點驚嚇。不曉得居然有那麼多的人熱愛
著九零年代的Smashing Pumpkins,或許絕大部分是衝著Tizzy Bac,少部分是
衝著甜梅號、熊寶貝,但那又何妨。此等人潮令我憶起2005海洋音樂季在The Wall
的空前人潮 (當然還是沒得比啦,那回BRMC與Boom Boom Satelite的現場演出
魅力太驚人) 。


這次,不過是簡單的台灣樂團向Smashing Pumpkins致敬的演唱會,遠在歐洲巡
迴的芝加哥樂團Smashing Pumpkins或許不會知道。然而,我們為什麼要向他們
致敬呢?我想,一方面是Smashing Pumpkins在九零年代的成就值得我們獻上一
分敬意,那分感動絕對有與Grunge第一把交椅Nirvana分庭抗禮的態勢;另一方
面,所謂「致敬」的潛文本是否暗示了今年解散後重組的Smashing Pumpkins
《Zeitgeist》已經無法帶給我們當年那種感動,即「摔南瓜已死」?

若照音樂分類,Alternative Rock/Pop、Grunge、Gothe Rock、Metal都不是
我最喜愛的曲風,然而,Smashing Pumpkins卻有這種能力帶來成熟又動人的音樂
,以上曲式還是難以輕易地歸納Smashing Pumpkins,他們是跟著感覺(主唱Billy 
Corgan)而創作的樂團,並不刻意套用特定曲風。於是,他們的音樂是多元而
複雜,時而溫柔婉約,時而暴躁狂囂,配上Billy Corgan具有高辨識度的獨特
嗓音,讓聽眾沉浸在那喜怒無常的變幻情緒中。

今晚的表演,除了熊寶貝、Tizzy Bac、甜梅號的主秀之外,意外地出現了三組暖
場團(真是貼心啊,呵),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演唱〈1979〉的風籟坊,
〈1979〉不算是我最早接觸到他們的歌,但是卻是讓我重新愛上他們的一首歌,
早先,就耳聞並擁有他們的專輯,但是在曲風的先天排斥下,未引起我太大注意
力,但是在一次「認真」重聽〈1979〉後,立刻被那動人的青春旋律所吸引。

熊寶貝的表演(天哪!這居然是我第一次看他們的表演),女主唱的歌聲與吉他手
恰如其分的詮釋那狂暴的吉他令我驚艷。〈Disarm〉壓抑與堆積的情緒同時渲染
全場,激起聽眾內心低迷的高昂,令我印象最深。

Smashing Pumpkins的吉他在樂隊中佔了很重要的角色,然而由缺了一把吉他的
Tizzy Bac,以鍵盤來詮釋自是很令人期待的。〈Cherub Rock〉(其實不太確定
歌名)等曲目在惠婷巧妙地以鍵音替代下不溫不火的傳達出摔南瓜的另一番風情。

壓軸的甜梅號甫出場就帶來爆裂的〈Bodies〉,有八厘米天空主唱的助拳,激昂
狂飆的吉他旋即撕裂聽眾的情緒。今晚,有著截然不同的甜梅號演出,是令人活
蹦亂跳、狂叫嘶吼的甜梅號,而不是熟悉的令人搖頭晃腦、暈眩迷狂的甜梅號,
但是卻同樣挑動著我們內心幽微的情緒波動。〈Today〉的前奏一出,那喧囂的
噪音吉他和溫婉的嗓音令人情緒激動。〈Rhinoceros〉等曲,是甜梅號焠取
Smashing Pumpkins的菁華,帶來一曲曲甜美又殘暴的悲喜樂章。


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2007野台紀實 之三


濁水溪公社

即便沒有偶像的包裝、悅耳動人的歌曲,但是一副冷眼旁觀、嘻笑世事的態度,
以一貫嬉鬧直接的叛客精神包裝知識份子強烈的意識形態,使他們成為年輕人永
遠的偶像。特別是在粗俗直接的用字遣詞中包藏著猛烈的批判態度,成為本土樂
團的代表與領導者。標準的濁水溪廟公式打扮,小柯的無厘頭與台下樂迷逗趣的
互動,都成為觀團的重點。但是由於少了壓軸團較為彈性的表演時間,和國璽的
幽默互動,因此表演的確收斂不少,也沒有前幾年熱血的暴動場面。

1976


本土英式搖滾的代表團體之一。每次現場演出都沒有特別驚人之舉,或超乎水準
的安排表現,但是光憑一把吉他就可以作出豐富的曲式變化,加上悅耳的旋律,
依舊可以吸引一大批迷妹迷弟的熱情贊助。詩詞方面在表達個人情感有深刻的筆
觸,尤其是〈方向感〉、與壓軸的〈態度〉兩曲百聽不膩,可以作為迷惘的年輕
人心情寫照的代表作。

橙草


近年名聲頗佳的橙草,以神似Sonic Youth的狂躁吉他為本土indie-rock帶來新面
貌。如同Sonic Youth作為紐約地下樂團的龍頭代表,橙草的音樂中也瀰漫一股
台北都會的氣息,急躁的節奏宛如都會的行人、擁擠的捷運;狂野複雜的吉他是
城市中混雜各種情緒的疏離氣味;穩健收斂的bass line是散佈在每個角落的規
則,橙草的潛力是無窮的。

薄荷葉


兩把火力全開的吉他交織成一道綿密的音牆,時而晦暗陰沉、時而憤世嫉俗的主
音將人帶入黑暗的深淵,讓我見識到薄荷葉深沉的一面。一道道具有張力的音牆
彷彿將人包圍,壓縮至內心微小的空間,透視自我最陰鬱的灰色地帶,雖然少了
去年令人嘔心掏肺、感觸甚深的詩作吟唱的直擊人心,卻多了反身自省的剩餘空
間。

Rize


享譽已久的日本樂隊Rize的確帶來了一場極具爆發力的表演,乍聽有幾首歌令
我想到Rage Against the Machine,每一道音符與字句都強烈地轟炸樂迷們
的腦袋,可是疲勞的我在遠離nu-metal好一段時間點的情形下,居然就跑到後
方睡著了。(嘖嘖~想不到這樣音樂下也能睡著…)

Ok go


這是一支帶來「快樂」的樂隊。演出前,台下就已擠滿了難得一見的人潮,大部
分的人應該都是來一睹跑步機的現場演出吧!其實他們早在〈A Million Ways〉
因MV爆紅之前,就已經出了一張評價頗佳的專輯-Ok Go。今日的演出在他們
俊俏臉龐、緊身西裝下,緊湊的節奏與悅耳的旋律,不顧任何形象的演出,帶給
了聽眾們極大的娛樂。就如他們所說「Ok go願意帶給觀眾任何的快樂」。只可
惜萬眾矚目的跑步機加演奏並未出現。為了三天壓軸的Yo La Tengo,還沒聽完
Ok Go就跑去山舞台卡位了。

Yo La Tengo


六年後,Yo La Tengo又帶來一場震撼的表演。除去多數樂團的華麗包裝與
各種噱頭,他們為搖滾樂帶來了純粹。開場的〈Little Honda〉急促的速度感
與勁道被Georgia愜意的掌控著,帶來消暑的清涼節奏;第二首卻帶來夢幻民謠
般的作品,似乎是在把玩現場觀眾的情緒,立刻將炒熱的氣氛壓抑至如夏夜晚風
的輕柔拂面;接著,我們無法以吉他手、鼓手、貝斯手等頭銜來侷限他們,而再
甜美的糖衣也掩飾不了他們繼承「Velvet Underground」以來的實驗、獨立精神
,〈The Room Got Heavy〉本來彈著bass的James跑去和Georgia打著混雜

又規律的節拍,Ira則一手彈著單調又電氣的riff,另一手卻狂野的擺弄著琴鍵上
實驗的音符;下首〈Pass the Hatchet〉開始長達十分鐘的迷幻噪音,Ira不時彈
著即興的solo、又隨性的玩著feedback音效,更不可思議的是James從頭到尾
只重複著三個音符的riff,規律的節奏彷彿監控著Ira隨時失控、神經質、已經飆到
外太空的solo;隨後James一開口,唱的就是我最獨鍾的
〈Stockholm Syndrome〉,那高亢的真假音轉換與他龐大的身軀簡直不成比例,
也造成獨特的視覺衝突;輪到Georgia開唱的〈The Weakest Part〉令人想起
Velvet Underground恬淡美妙的一面;而延續著上首的甜美,〈Mr. Tough〉
是以假音為主的輕快小品;在六零年代式的美好旋律之下,曲單安排以緩急交替
、噪音與民謠的順序進行著,讓人心情如洗著三溫暖似的。在多首新專輯演繹後,
〈From the Motel 16〉又讓老歌迷們陷入了瘋狂;壓軸的〈The Story Of〉
宛如緩飆,讓情緒沈澱、堆積、爆炸、延異。最後,在歌迷聲聲呼喚下,
Yo La Tengo也不顧超出表演時間限制的規定,為大家帶來安可曲
〈Tom Courtenay〉。六年後,他們硬是又帶給大家完美又感動的九十分鐘。

比較可惜的是,期待的〈I Heard You Looking〉和〈Blue Swinger Line〉

未如願演出。

佳評如潮的遺珠之憾:Quruli、Yndi Halda。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2007野台紀實 之二




Asobi seksu


原本不太熟悉的樂團,但是在得知他們是Shoegazer後,基於對Shoegaze的情有

獨鐘與特殊情感,特別是有女生的編制,讓我帶著My Bloody Valentines的幻想
義無反顧的前往。初次聆聽雖然沒有MBV的震撼,卻也不時出現MBV的影子,
在堆疊的音牆上喚回已逝情感(我想可能是對Shoegaze的短暫的懷念吧!),飽滿
的張力與充沛的活力令我大呼過癮,日裔的女主唱煽情魅惑的鍵盤音符與聲腔,
則唱出與另一個Shoegaze復興的大將-BRMC完全不同的情調。散場時,聽到
一群年輕人合唱著熟悉的旋律,原來是Yo La Tengo的〈Nuclear War〉,黑人式
的節奏、說唱與應答,令人身軀不禁跟著擺動。

水星逆轉 Mercury Rev.

萬眾矚目的Mercury Rev.來到野台,頂著新迷幻 (Neo-psychedelia) 宗師的光環,
應該在台灣已建立不少樂迷,但是迷濛的鍵琴、樂器的鋪呈、娃娃音vocal、長
短不一的非song-based曲式和紛亂難堪的樂團史卻未必人人能接受(特別是後三
者),但依舊令人期待最深。開場前銀幕播放著一張又一張搖滾經典畫面,令我
想要不斷吶喊那些熟悉的搖滾名人,亢奮的情緒早已被撩動。一開場果然就展現
了大團的氣勢,留著山羊鬍的主唱Donahue猶如瘋狂的指揮家,豐富的肢體語
言帶動台上台下的情緒。〈The Dark is Rising〉展現了在沉靜與交響間不可思議的
轉換,戲劇化的收放自如宛如一部電影配樂;〈The Funny Bird〉的氣勢驚人,迷
濛堆砌的間斷合奏與流暢的旋律展現與錄音室完全不同的迷幻篇章;〈Holes〉的
恬靜展現Dream-pop高旋律性與柔美的一面。Donahue用他童稚的嗓音將Mercury 
Rev.從黑暗噪音的崩潰邊緣中解放出來,帶來迎向陽光的夢幻純真。完美的樂音
編排加上視覺的呈現,不論是氣勢磅礡的迷幻之作,或是甜美抒情的夢幻民謠,
都讓人微醺在這如夢似幻的氛圍中。我認為不論是搖滾、非搖滾的音樂聆聽者,
甜美迷濛的Deserter's Songs與All is Dream兩張專輯都是最好的入門之選。

銀杏Boyz

由於Mercury Rev.略為耽擱下,並未全程參與銀杏Boyz的演出,卻也沒有錯失
了全裸的壓軸好戲,印象最深的一曲是在後段的自彈自唱,幾乎全裸的主唱在帶
著痛苦神情與聲嘶力竭演唱的襯托下,顯得格格不入,當我正要為他苦情的歌曲動
容時,旁邊略懂日文的朋友大笑,他的歌詞儘是些「我要用手掐死你」之類的古
怪意境,才發現正是如此高反差的表現,為他們帶來無數的話題性。據說在野台
結束後,因為脫序的表演(據聞是除了全裸露鳥外,還與歌迷互吐口水,破壞音
響器材等),被帶到警察局作筆錄,也算是台灣音樂史上史無前例的精彩花絮。

Sylvain Chauveau

與法國配樂家Yann Tiersen相提並論,並曾為Sigur Ros巡迴樂手是吸引我觀看
的原因。法式憂鬱流露在如民謠詩人般的彈唱和前衛音樂的結合中,只是我上一
秒才跟朋友提到他的氣質令我想起另外兩個音樂鬼才-Sufjan Stevens和已逝的
Elliot Smith,下一秒鐘就開始「度辜」了。也許是在眾聲喧嘩中,他的恬淡凝靜
氣質自成一格,讓連日奔波的我忍不住打起瞌睡。既然沒有用心欣賞,我也就不
多說了。

Buffalo daughter

在幾乎滿場的觀眾期待下,開場女貝斯手帶來的Bass solo立刻振奮人心,第一
首歌曲隨著Bass的funky style和主唱帶動氣氛的唸唱開始,有著類似Red Hot 
Chillie Pepper的〈Give it away〉的節奏律動,也令我眼睛為之一亮。隨後
,Buffalo Daughter開始大玩電子聲響,主唱化身為操弄觀眾情感的DJ,Bass手
與吉他手不時拋下手上的樂器,專注在turntable、mixer、效果器或keyboard上
,緊湊稠密的樂器編排交織成一道具有張力的音符網絡,音樂彷彿化作空氣中的
粒子在你的肌膚彈跳,規則的韻律中帶有不安與急促,一首接一首的電子音樂令
人思緒墜入一片恍惚,而不安定的音符又不時敲擊你無法自拔的情緒。只可惜在
第二首歌曲演奏至一半時,四分之一的觀眾就悄然離去了,或許是因為較為實驗
的音樂取向和高深複雜又需要耐心聆聽的電子聲響令人不耐的結果吧。最後一首
歌他們終於又拾起麥克風,首尾呼應的為一場電子實驗秀作個完美的結束。



佳評如潮的遺珠之憾:Spangle call Lili line。 



2007野台紀實 之一



Dean & Britta


以新專輯Back Numbers的開場曲〈singer sings〉開場,維持一貫甜而不膩的清
淡口味,內斂而清爽的吉他solo帶來一點跳動,卻不失那清新的面貌。Luna解
散之後,以兩人編制維持著一貫與人印象中的理想樣貌,在Luna中沉默的
Britta,現在以高亢的歌聲為Dean & Britta的歌曲帶來一點張力,自銀河五百來
Dean的狂燥吉他也收斂不少,以夫妻檔的搭配為樂迷帶來更像是戀人絮語般的
歌曲。兩人默契的演出,雖然沒有帶來震撼全場之作,卻依舊維繫著明星的光芒
與親切的距離。

甜梅號


我一直認為聆聽甜梅號是一件極個人的事情,也許是因為他們有著一點Mogwai
的戲劇化編曲,一點Exposion in the Sky的爆發力(大爆炸),有著隨時讓
人情緒潰堤的吉他、貝斯、鼓,有著層層堆疊的音牆與令人反身冥思的氛圍,我
以為聽著他們的歌適合一個人躲在家中聽,以免在眾人面前宛如苦艾下肚,難以
收起決堤的情緒。甜梅號的緩飆堆砌搭配燈光效果的閃現,低調的舞台動作好似
Shoegazer只能專注於自己的樂器上,卻使得舞台猶如一座發射光芒的大型水晶
體,散射的波長感動著每一個聆聽的靈魂。

Echo


好的音樂、好的聲音、好的外型、卻未必會有名符其實的名氣與銷售量,檯面上
的樂團未必好,檯面下的樂團未必差,運氣似乎佔了很大一部份,尤其是在台灣
玩團,沒有運氣就沒有一切。Echo或許可以作為此類的代表,早在多年前就已
經在地下樂團中闖出名號的Echo,繼大受好評的《感官駕馭》後,遲至今年發行
第二張專輯-《巴士底之日》(期間還有一張迷你專輯《少年的最後旅行》),才
有在連鎖唱片行鋪貨的機運。這張專輯應該會是他們成軍以來的轉捩點,正如
主唱柏蒼所揭穿的「謊言」,他們精心選錄了24首歌,整整的雙CD& Bonus。
W笑說,這是在效法Beatles的White album,在曲風的驅使下,我認為更像是
對Smashing Pumpkins的《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
致敬。流轉媚惑的vocal加上井然有序的樂器編排,的確是具有大團的氣勢和賣相
,可惜距離擠身超級樂團除了運氣外,還差那麼一點什麼。

YMCK & The Aprils


這是兩組可以相互對照的日本團體,有著相同的人員編制、類似的曲風、以及同
樣連續來參加三年野台的熟悉度。同樣以電子音樂與遊戲視覺效果為主,傳達卡
通式的復古氛圍和帶動唱式的清新律動,稍有不同的是YMCK更積極於電子聲
響的鋪排與串連,並著重在卡通音效上的發揮,而The Aprils則更接近旋律化的
悅耳電子音樂。兩團都從去年與前年腹地甚小的電舞台提升到今年大型的山舞
台,也算是對他們進步與用心的肯定,尤其是YMCK的男DJ為了台灣苦學多
時的中文派上用場,流利清晰的表達完全不像是背稿,逗的全場樂不可支,甚至
還以中文創作了一首歌送給台灣歌迷,雖然是簡單的字句,用心的程度卻令人印
象深刻。另外,The Aprils的女主唱總是會成為看團的一道煙幕,也是看團的另
一個重點,可愛的臉龐加上遲緩的神情,不就是多數男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對象
嗎?

DJ Swarp


今日最大的驚喜莫過於DJ Swarp。在充滿著搖滾氣味的各舞台間,以純DJ表演
為主的電舞台實在很難吸引我進去,但是今年的電舞台總監林哲儀,在他私人因
素下居然破天荒的在野台開唱「冷氣開放」,若是電舞台的人潮大幅超越以往(其
實空間早就比以前大多了),冷氣策略的確著有貢獻;除此之外,耳聞DJ Swarp
是Beck巡迴演唱的御用DJ才是吸引我一睹的原因。一副長髮搖滾客打扮的
Swarp在滿場的聽眾烘托下,與其他的DJ不同於與樂迷的互動頻繁,除了見識
到丟LP、折LP、火燒LP等噱頭外 (耳聞與目睹的震撼度果然相距甚遠),刮碟
操盤的功力更是不在話下,甚至還用指甲刮出AC/DC的經典名曲,令全場高潮
不斷。


佳評如潮的遺珠之憾:Digihigh、胖虎。

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2007正義無敵之二:沉醉的星光,狂喜的謬思


模仿司馬中原的閃靈




閃靈對於台灣地下搖滾的重要性不在話下,而金屬樂一直是搖滾樂中最重要的大

分支之一,但卻也是最不合我的tone的,因此遲至今日才有幸現場聆聽閃靈的
表演。

厚重的貝斯、札實狂放的鼓點、暴力的吉他聲線、和優美古典的台灣小提琴-「二
胡」,在飛踢嘶啞的吼音帶領下,層層堆高詭譎多變的氣氛。但是最令我感興趣
的卻是古典文學與鄉土文學結合的歌劇式詩詞,每一首歌都在講述悲慘淒涼的靈
異故事的一段。雖然對我來說,閃靈已經成功地營造出磅礡的氣勢與幽魅冥府的
氣氛,可惜台下滿滿的樂迷們似乎都在為稍後的Muse儲存最後一絲的體力,沒
有較大的互動。最後,飛踢只好學起司馬中原說鬼,語帶威脅似的要求大家一起
炒熱氣氛,令我啼笑皆非。

沉醉的星光,狂喜的謬思


對於Muse的喜愛仍舊停留在前面兩張半的專輯,所謂兩張半是指兩張專輯和那
張現場與B-side作品。古典鋼琴加重金屬吉他配上迷人假音所創造出來英式風
格哥德搖滾,曾經吸引了我好一陣子。第一張專輯多元曲風的嘗試,和第二張奠
定風格基礎的驚人之作,都讓我百聽不厭。但是後來不知是彈性疲乏,還是過於
流行悅耳的取向,總覺得後兩張專輯欲振乏力、提不起勁。

不過,六十分鐘setting的漫長等待也算是值得的。開場曲〈Knights of Cydonia〉
主唱Matthew帶領著大家高唱「You and I must fight for our rights / You and I must 
fight to survive」,算是與228活動作個關聯,也讓久候的的樂迷們放聲嘶吼。接
下來就以驚人的爆發力把三、四張專輯的重點歌曲run過一遍,特別是第二首的
〈Hysteria〉讓全場樂迷又蹦又跳、舒展筋骨。而及至〈Butterflies and Hurricanes〉
Matthew更是完全施展了他媚惑全場的魅力,中段的間奏放下電吉他,坐在雪白
的鋼琴前露了一手古典鋼琴的實力,再即時回到吉他的噪音美學上完成這不朽的
曲目。

Howard錯落有秩、緩急有序的鼓點,像是灑下一張綿密的細網,所有音符都不
脫他的張羅;Chris不慌不忙的鎮定神情像是穩定軍心的團中老大哥,一手穩當
的貝斯節奏串起Matthew撕裂般的吉他噪音、俐落優美的琴音和時而飄逸、時而
激進的真假轉音,讓Matthew過人的才華和迷狂的音符不至於奏到九霄雲外。接
著,〈Time is Running Out〉的貝斯前奏隆隆響起時,全場氣氛帶到了一個高潮;
〈Starlight〉的迷醉氣氛也讓台下樂迷如痴如狂。當他又再度坐回鋼琴前面時,
我知道全場唯一一首來自第一張專輯的歌曲-〈Sunburn〉,清脆動人的古典鋼琴
開啟這首歌的序幕,使我再次跌進浩瀚的星空裡,Muse耀眼的才華像太陽狠狠
地把我灼傷。

而當他換上了可以任意操控feedback效果的電吉他時,全場最令我期待的一首歌
出現了,那經典的吉他solo我不知練過幾百回,但永遠不及他的萬分之一,吉他
solo的前奏一響起,我全身的搖滾細胞都甦醒了,那是〈Plug in Baby〉。台下樂
迷興奮地大合唱著,連我也不例外,最後不可思議的假音飆高,全場樂迷都與他
的嗓音、音符融為一體,我顧不得自身的能力所及,所幸音樂足夠大聲蓋過樂迷
們的合唱,我心想,若是音樂突然暫停了一秒鐘,那尖聲的哀鴻、破鑼的嗓音將
會撕裂遍野(哈),像一群正被屠宰的雞叫。

以〈Plug in Baby〉作為表演的結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這樣的氣氛下結束,是
絕對少不了安可曲的。四周是瘋狂擁擠的人群,我想到那進出場窄小的道路,以
及近萬人推擠著捷運站的畫面,就不寒而顫,於是我放棄了最後一曲安可,先行
離去。但是萬萬想不到Muse很夠意思地又一連演唱了三首,這是最後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