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絕不妥協的思辨之旅:藍思博的《大哉問》


(原文刊載於《双河灣》雜誌2011年12月號)

愛讀詩的叛逆經濟學家

翻開《大哉問-常識為何會說謊?》的第一頁,你會發現英國哲學家懷德海(A. N. Whithead)和迷幻搖滾樂團「死之華」(The Grateful Dead)的引言,再翻開下一頁,又是一段英國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 民謠詩人巴布.迪倫的偶像)的話……


什麼?一個同時熱愛哲學、文學和搖滾樂的學者,居然是個經濟學家!?

沒錯!史帝文藍思博(Steven Landsberg)曾自嘲,自己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只讀詩,卻從不寫詩的人。這位莫名愛讀詩的經濟學家,正如同他所景仰的詩人們,從文法邏輯結構中叛逃,挑戰文字的生命力與其極限;他也從學術主流中隱遁,利用更銳利、另類的視角引發爭議,顛覆我們對經濟學的印象。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Bob Dylan in Taipei 2011




現在回想起四月初巴布迪倫降臨台北,仍舊宛如一場夢。


偌大的空間裡,怪異的價位座位把我跟巴布迪倫配送至圓周的兩個端點,
滿懷萬分熱情卻口袋空虛的人潮塞滿舞台遠端的弧形區域,突顯出舞台前方
激動萬分的零星樂迷,相對空蕩的搖滾區......


儘管在視覺的滿足上產生了超乎尋常的疏離效果,所幸巴布迪倫依舊散發著
他無遠弗屆的暮年魅力,用豐富獨特的音樂性滿足搖滾老樂迷們挑剔的耳朵;
他刷起狂躁的吉他、用飄忽的嗓音和樂迷們玩起猜歌遊戲,一首首傳奇經典
被肢解、扭曲、改造,最後重生於台北的夜空。


巴布迪倫的bootleg似乎永遠也收不完、永遠也聽不膩,他是音樂路上孤獨的
先行者,身體力行地詮釋並改變搖滾樂的定義,灌溉我們渴望崇拜的心靈。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失憶兒童樂園

                                                                                                                 (foto by my wife)



                歡迎光臨失憶兒童樂園
                本園區的每項遊樂設施
                只消虛耗二十點的體力券
                即可啟動遊戲。


                           旋轉木馬利用離心力的原理
                           可以甩掉您的煩憂;
                           旋轉咖啡杯的暈眩嘔吐
                           可以吐出您的不快;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Marie Antoinette夢遊中


我嬌弱的身軀
負荷著千萬人的期許
踏上不歸的旅途
穿過涅槃的森林
走進富麗堂皇的宮殿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非普通教慾》觀影速記



一則個人慾望與國家意識形態對抗的國族寓言。


荒誕與絕對單向獨裁的家庭生活中,我們看到語言的不穩定性,成為掌權者鞏固地位的工具,從呱呱落地學習語言之始,我們即被迫接受了社會國家大主體以愛之名所訂定的遊戲規則......。


然而,正如馬克思所錯估的,慾望是永遠無法被妥善安置的......時間緩慢延展下的後車廂,裝載的正是人類無窮增殖的各種慾望本能。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誰在戰爭中看見了和平?──《大幻影》與《美麗人生》



陰雨潮濕的某個週末假期,和女友窩在家看了兩部描述戰俘和德國集中營的電影──《大幻影》(Grand Illusion, 1937)和《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1997)。相隔六十年、風格迥異的兩部歐洲片,在此刻相同的時空中無意地碰撞,竟產生了巧妙的對比與參照。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Sidney Lumet R. I. P.



薛尼盧梅(Sidney Lumet)昨日病逝....
《熱天午後》(Dog Day Afternoon)是他最屌的電影之一,
也是我的All Time Favorite Top 30!!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在路上》(On the Road)中譯本重新出版!



「我喜歡的東西太多了,多得讓我困惑,讓我暈頭轉向讓我團團轉追逐一顆又一顆墜落的星辰,非力竭倒下不肯罷休。除困惑以外,我實在沒有什麼好呈現給別人的。」
                                                                           -帕拉代斯



回想軍中日子裡,為了維持心靈上的漫遊與自由,終於一鼓作氣把多年前買的絕版《旅途上》看完。儘管抱著崇敬的心情面對,但這的確是一段艱澀又困難的閱讀過程,大量出現的地名、城市、出場人物,以及毫無概念的地理位置與關係,造成強烈的疏離感......不過隨著索爾.帕拉代斯的冒險,我確實經歷了一場狂野又偉大的心靈拓荒!!



推薦  漫遊者文化新出版的垮派文學經典《在路上》(On the Road):

A. 由知名譯者何穎怡《裸體午餐》、《搖滾神話學》、《迷幻異域》等翻譯;
B. 附一張美國地圖及路線圖(這張地圖將決定你有沒有耐心繼續看完它!)。
C. 臺灣商務出版的《旅途上》(On the Road)已然絕版...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我們臺灣這些年》





所有六七年級生的私人回憶與濃厚鄉愁通通都在這裡......
一本從歷史微觀的角度裝載著三十年來庶民生活、社會亂象、文化現象的日記。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當音樂遇見政治…:談《當我們變得陌生》和《革命吧!搖滾樂》







千年以來,藝術與政治之間的糾纏始終藕斷絲連,即便有人為藝術獨立發出去政治化的純藝術宣言,似乎卻更闡明了自身的政治立場,這說明了藝術永遠難置身於政治之外。高雄電影節放映的兩部音樂紀錄片──《當我們變得陌生》和《革命吧!搖滾樂》,除了少不了的熱血搖滾樂之外,也對考量了政治文化因素的時代音樂做出了「誠實」的記錄,若是對照兩者,更可以發現搖滾樂的政治、文化功能在這半世紀間(60’s~00’s)的變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