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迷幻音樂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迷幻音樂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Franz Ferdinand 來台演唱會有感


2004年初,Franz Ferdinand推出同名的第一張專輯。當年他們的出場方式,說是從天而降一點也不為過,一時之間所有樂評的聚光燈、媒體的鎂光燈全聚焦在這支來自Glasgow的樂團身上。說到蘇格蘭的Glasgow這可是盛產重要樂團的搖滾聖地,許多心頭好的樂團,如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Teenage Fanclub, Travis, Belle and Sebastian等細數不盡。

當年,由於The Strokes帶起的"Punk Revival"風潮已經延燒了好幾年,Franz Ferdinand的出現不僅延續這股龐克復興潮,更率先將原本刻意為之的Lo-Fi氣息轉換為充滿躍動感的Disco舞曲風。重複的吉他riff、動感的節奏、神經質的聲線、悅耳的旋律、好記的歌詞,神曲〈Take Me Out〉就是這樣迅速將人洗腦,也讓人愛不釋手!

2004年秋冬,我到紐約短居兩個月,《Franz Ferdinand》是我帶去的十幾張專輯中的其中一張。冬夜寂寥時,套上耳機、放入這張專輯,就能感受到一股熱流、散去憂愁的念頭。

有一次,在Time Square上偌大的維京唱片城(Virgin Megastore)裡,一位金髮碧眼的女孩向我搭訕(或許看我認真撿選唱片的模樣,以為我是亞裔的店員吧),請我推薦幾張近期的搖滾專輯給他,我最怕遇上這樣龐大、不設限的問題了(好像突然問你,你最喜歡的導演是誰?心裡會同時冒出二十幾個答案......)。我趕緊回望四周的唱片櫃,觸目所及讓我最滿意的回答,就是《Franz Ferdinand》了。他看了看封面、曲目,似乎也很信任我地立刻去結帳。我們再也沒見過面,但我很慶幸這個回答至今沒讓我後悔!

至今將近十年的時間,Franz Ferdinand量少質精地發行了僅僅四張專輯,每一張專輯都能維持水平、同時又有創新,這實屬難得。很開心就在明晚,我們就能親眼見到他們,和這支兼具偶像與實力、跨足主流與另類的樂團一起蹦蹦跳跳了!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搖滾演唱會史上的最高潮-Sigur Rós




經過一個星期的冷靜和沈澱,確認Sigur Rós台北演唱會榮登我搖滾演唱會史上的最高潮!

開場的轟然巨響撼動全場,Sigur Rós如天神般平地拔起,全場的注目宛如開啟一場朝聖之旅。第三首〈Glósóli〉就迅速讓理智如我從眼角排出體內水分;緊接著〈Svefn-g-englar〉宛如讓時間遲緩、褪入夢境,我們搖搖晃晃地默唱「It's you~」,是你Sigur Rós讓我們恍惚如斯;中段這首出現在電影《宇宙兄弟》火箭升空的〈Hoppípolla〉是全場高潮, Jónsi廣召各路信徒到台前狂歡,於是全場集體公然破壞分區售票與座位的規矩。在Sigur Rós時而迷狂、時而鬼魅的音樂中,我們短暫解脫了,脫離了世俗的道德規矩,遁回母體裡純淨豐盈的世界。

這樣的演唱會,我已無法用言語形容,在我看過上百場的搖滾演唱會中絕無僅有。謝謝Sigur Rós帶給我們美好的一夜!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Graham Coxon -《A+E》



在我心目中,Graham Coxon一直和Jack WhiteJohn Square等人並列為我最愛的吉他手。早在Blur還處於巔峰狀態時,Graham Coxon就深受PavementSonic Youth的感召,而熱衷於開創美式獨立搖滾的音樂實驗。經過幾張曲高和寡、不易親近的專輯後,2004年的《Happiness in Magzines》終於找到了主流/非主流的平衡點(我最愛的一張),接連《Love Travels at Illegal Speeds 》、《The Spinning Top》兩張專輯都繳出極優異的成績單。


今年的新專輯《A+E》則是全面進化,如果第一首歌還聽不出端倪,那麼第二首歌〈City Hall〉的電子鼓loop,就大概可以察覺到他不同以往的實驗領域,就是觸及歐洲以Kraftwerk、Can、Neu!等德國實驗電子團體為首的Kraut Rock;當我還在想說這該不會是偶然吧,結果接下來這首4分多鐘的〈What’ll It Take〉就只用兩句歌詞打死,重複得像唸咒的歌詞和電子合成的loop交相映襯卻不顯單調,順耳極了!


《A+E》這張專輯的暢快淋漓指數百分百,再加上最末的〈Ooh, Yeh Yeh〉舒服極了!!其實,我不知道《A+E》是什麼意思,但是整張專輯聽下來,解釋成American Indie Rock+European Kraut Rock好像也蠻有道理的吧!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亂談亂彈阿翔


認真地認識亂彈阿翔應該是這幾年的事,《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的出版絕對功不可沒,我從書裡回溯過去被遺忘及忽略的音樂軌跡。沒想到出道十多年的亂彈樂團,僅精雕細琢出《亂彈》和《希望》兩張專輯,但是全被收錄在台灣流行音樂專輯百大。仔細一聽專輯裡的每首歌,都可以瞧見努力實驗、創新的痕跡,放克、南管、北管、破音、假音…中西樂風的融合、再造,曲曲令人驚豔,十多年前的歌曲現在聽來一點都不過時與含糊。亂彈阿翔在我心中的地位立刻躍居伍佰、林強、李壽全、羅大佑等人的平行位置。

後來阿翔單飛後的個人專輯,雖然不若以往亂彈時期的熟悉,少了些年少輕狂的實驗、張狂、處處想要宣示自己的野心,但是多了許多深沈與滄桑,是要靜下來細細品味的。由於至今尚未看過《翻滾吧!阿信》,所以起初對於阿翔的專輯《把我換成你》多了幾分距離,但是沒想到聽過幾次後,竟可以從音樂中揣摩出畫面、影像顆粒和鏡位調度,並深深被感動著,現在我竟擔心著影像會否破壞了詞曲意境的質感(這真美好哪~)。

今年金曲歌王的獎項不僅是對阿翔個人充滿辨識度和變化多端的歌聲的肯定,更是對他對華語流行音樂多年以來的貢獻的肯定,這真是令人開懷且振奮的一件事。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25000美元懸賞Ramones



這張海報貼在我的房間已經七年多了…


2004年的冬天,我因遍尋Strokes的演唱會,而意外參加了一場Johnny Ramone的悼念演唱會。那是在紐約東村的一個廢棄工廠裡,與會表演的團體眾星雲集,包括Sonic Youth、Strokes、Andrew W. K.、Dolores O'Riordan、Blonde…當然還有碩果僅存的Marky Ramone。僅僅兩個月前,Johnny Ramone繼Joey Ramone、Dee Dee Ramone之後撒手人寰,三位1974年創團元老相繼病逝,象徵著Ramones的時代徹底成為追憶。


這場悼念演唱會選擇了一個幾近廢墟的破敗場地,重現Ramones粗糙、生猛、活力、革命的形象,現場沒有絲毫哀戚、溫馨的場面,空氣中瀰漫著大麻香,人群狂躁鼓動著,Thurston Moore甩動長髮,Lee Ranaldo敲打吉他,Julian Casablancas酩酊大醉,眾家樂手卯足全力把觀眾帶回那個騷亂、暴動的年代。但當Blonde壓軸登場時,我們彷彿看見了CBGB的鬼魂,它正泣訴著龐克精神的凋零……


一場筋疲力竭的懷舊過後,這張海報隨著我越洋回到臺灣,成為我房間最醒目的裝飾品之一(另外的是楚浮《四百擊》的偷牛奶海報、老婆送的《夏日之戀》海報和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海報)。


今晚Marky Ramone來台演出,具有Rmones終於在臺灣留下足跡的歷史意義。雖然沒能去現場朝聖,但我會在家聽著〈Blitzkieg Bop〉,緬懷那個遙遠的時代!Hey Ho Let’s Go!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我所認識的Sparklehorse -- R. I. P. Mark Linkous



“In a way, it was the best time of my life, 
just being in a wheelchair 
and being on morphine all the time.” 



                                  - Mark Linkous 



2010年3月6日 Sparklehorse的靈魂人物Mark Linkous
選擇離開了他認為的既美麗又哀傷的世界。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About Woodstock


看完《胡士脫風波》之後,我又讓自己沉浸在寫論文期間最常播放的67'~69'迷幻搖滾裡,Love, Jefferson Aiplane, Janis Joplin, Jimi Hendrix, Grateful Dead, Country Joe & Fish, Sly & Stone Family, The Who......
然後意外找到這份Woodstock Festival的團序和歌單
大家可以邊放音樂邊看歌單,自己想像一下。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迷幻樂的歷史。



↑ The Beatles的 Sgt. Pepper’s Lonley Heart Club Band
為迷幻搖滾奠定里程碑。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The Sound of Silence /少年仔甭捉狂


當論文還在一旁日夜吆喝時
我的音樂聆聽量也迅速地銳減
但是最近有兩首歌不停在我腦中盤旋
一首是Simon & Garfenkul的〈The Sound of Silence〉
原因不是我的生活已經沉默如斯
大概是因為上上個月看了《守護者》
這部超級優異(我給他幾乎滿分)的娛樂電影
讓我重溫了他們溫暖的合聲
這首反戰歌曲在他們完美的合聲下
每每可以讓我平靜心情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年鑑] My Top 30 Albums of 2008




無論如何,在2008年發行的專輯當中,一定要將Pavement於1997年發行的
第四章專輯Brighten The Corners的2008年雙CD經典重發版,放在Top30之
外的一個醒目位置上以示其重要性。自2002年起,Madator為Pavement每隔
兩年重發一張的專輯成為一件像是等待世界杯般最值得期待的年度大事,如今
剩下2010即將重發的最後一張專輯Terror Twilight,想到這裡不免失落,但那
失落感還是留給明年,先來談談2008年的專輯吧。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我愛明哥 (民歌) 之 公路之王



黃耀明的上一張《若水》似乎是他華麗舞曲時期的最後總結
也是他十多年來為非主流市場一向欠缺的電子實驗貢獻的最後成果
和過去的濃妝豔抹張牙舞爪相比,2008年的新專輯《King of the Road》
褪去了大衛鮑伊的濃厚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充滿內省意味的民謠曲風
從專輯名稱可知這是取自德國導演Wim Wenders的電影名稱
也因此專輯宛若一部公路電影沿途的旅行與探索,不知何處為終點
縱然如此,這並非一張純粹的民謠專輯
而是一個以民謠為基礎並結合其他曲風的實驗



開場的〈廣深公路〉就是這樣仿效Johnny Cash的鄉村民謠
〈貪生怕死〉則是廣式抒情的民謠歌曲
〈平安鐘〉開頭的女聲合音復古得足以喚起早期廣東歌記憶
〈同一個世界〉是又一首輕快耐聽的民歌
加上小號的吹奏溢滿了爛漫情懷,是我最喜歡的一首
〈Teardrop〉則是改編自Massive Attack的翻唱曲
以淒美低迴的古典撥絃取代原先悶又騷的電音節奏
〈金粉世家〉踏回昔日的塑膠節奏和電氣噪音
卻依舊不失水準,於專輯中段掀起一波小高潮
(以下的現場版本被改編成bosanova曲風)



唯一的演奏曲〈Ear Candy〉在短小的篇幅中延續著對電子聲響實驗的熱愛
〈憶苦思甜〉在古典吉他的伴奏下是充滿詩意的高水準抒情曲
〈20〉從民謠式的撥絃過渡到電聲節奏,流暢得令人驚嘆
〈你頭上的光環〉依然是專輯內主打的流行民謠
〈親愛的瑪嘉烈〉則是類似Keane流行悅耳的英式搖滾
〈107國道〉是〈廣深公路〉的國語版本首尾呼應地延續公路旅程



回顧黃耀明的音樂歷程,從最早達明一派時期
學習自Joy Division / New Order的後叛客 / 電氣搖滾
到單飛後仿效大衛鮑伊的華麗舞曲與電音實驗
如今反墣歸真的轉折猶如是
導演安東尼奧尼(Antonioni)的經典電影《情事》
(Wim Wenders正是他的信徒!)
從「偵探、懸疑片」類型中破格而出地反將觀眾一軍
這卻是一次擺脫桎梏於公路上自由馳騁的突破
又或者,這只是黃耀明繼續走著搖滾變色龍之稱大衛鮑伊的路線
持續對不同音樂類型的實驗精神罷了
但總之,這或許是他繼《若水》後又一張的經典專輯。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Jarvis & Brett



Jarvis Cocker & Brett Anderson他們就是英搖時代的菁華!
今年吹起一股濃濃的懷舊風,其對象正是年華已逝的「英式搖滾」…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痛苦的元兇- Morrissey《Ringleader of the Tormentors》



Morrissey不愧是我最愛的搖滾老頭之一
(其實他還不算老啦!)
個人專輯至今已有八張
卻是真正少數張張都未曾讓我失望的歌手
褪去The Smiths的光環
卻讓他真正鋒芒畢露
製作格局也更為大氣
少了與吉他手Johnny Mars的針鋒相對
絮叨冗長的敘事詩句(其實我很愛)
變得更為簡練凝結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新世紀的迷幻嬉皮-The Shortwave Set的《Replica Sun Machine》



如果你聽過來自巴西的陽光青春活力式俏皮的CSS,那更要試試來自英倫的迷幻復古民謠式「俏皮」的The Shortwave Set。其實這兩支團體一點關係都沒有,但都試圖傳遞一種俏皮的感覺,前者是入世地以年輕人的態度俗話嘲諷不滿的現狀,後者則脫俗地回到嬉皮世代沉浸於美好音樂中。

今年目前為止,有兩張讓我一聽就驚豔不已的專輯,它們肯定佔據年終版上重要的位置,一張是來自冰島的Bang Gang的《Ghosts From The Past》,另一張便是The Shortwave Set的《Replica Sun Machine》。在當今retro風潮方興未艾之際,這麼一支標榜復古的樂團不應該令我如此大驚小怪才對。但是新世紀初一大票樂團從內到外參考 / 拷貝過去老前輩的概念框架,卻大多僅止於龐克時期,爽朗簡潔的音樂,然後讓自己的衣著舉止染上一股濃厚的英倫氣息,即便他們很多不是英國團,這就是所謂的龐克復興(punk-revival)。



The Shortwave Set的特殊之處就在於他們的概念框架跳脫了生為英國樂團的事實,反而參考了六零年代加州的迷幻民謠/流行,在《Replica Sun Machine》這張專輯中可以聽到像是Love的《Forever Changes》、Jefferson Airplane的《Surrealistic Pillow》、The Beach Boys的《Pet Sounds》、The Byrds的《Younger Than Yesterday》,還有Nico的《Chelsea Girl》等影響,然而更可貴的是他們並非一味無趣的抄襲那些經典,而是帶點疏離感的俏皮擬仿,帶上一些電子合成聲響的塑膠味,傳達更徹底犬儒、不染塵世的新世代嬉皮調調,這在〈No Social〉、〈Now Til’69〉等曲可以聽出一些端倪。

但是我更激賞的是〈Harmonia〉、〈Yesterday to Come〉、〈The Downer Song〉、〈Sun Machine〉,尤其〈Replica〉完全像是被Velvet Underground的〈All Tomorrow’s Party〉中的Nico附身,那些夢幻迷離到出神的美麗曲調,有著和諧的電子提琴絃樂、出奇迷濛的吉他撥絃、加上迷幻流行音樂絕對少不了的悅耳和聲,這些組成了專輯裡最令人驚嘆的部份。










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The Verve - Love Is Noise




睽違了整整十一年, The Verve才推出第四張專輯《Forth》。我們都在期待,這回解散後復出的模式能否像97年的《Urban Hymns》將他們與Brit-pop再度帶向巔峰。

The Verve解散復出早就不是新鮮事了,只是這回解散近十年不免令我們擔憂。十年間Richard Ashcroft在外流浪的兩張個人專輯,雖然不至於太令人失望,但是那疲軟的吉他聲調總讓人懷念起The Verve時期的full band形式,所幸這回重出江湖還是找回了老搭檔吉他手Nick McCabe,儘管每回解散都是因為兩人的理念不合,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少了Nick McCabe就不是完整的The Verve了。

這張專輯對我來說,繞過了夢幻經典《Urban Hymns》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但貼合更早之前的迷幻首發《A Storm In Heaven》,甚至是《A Northern Soul》那樣的成熟作品,整張專輯維繫著太空搖滾的迷幻形式,在Brit-pop老團不振之際,疏離地漫步在偉大的英搖廢墟上,替孱弱的「後Brit-pop」時期湊上最迷幻的一塊拼圖。

個人推薦:〈Epic Noise〉、〈Appalachian Strings〉,果然我還是偏好中長篇的迷幻史詩,搭配一點輔助品應該更不賴。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以父之名,反璞歸真-Jakob Dylan《Seeing Things》




作為音樂圈最具影響力的搖滾詩人Bob Dylan的兒子,早在出生之時就已為其將來在搖滾界預留一個位置,但同時也有過多的目光匯聚到他身上。承受著這般非常人所能體會的壓力,Jakob Dylan領軍的The Wallflowers在1992年的debut可以說是徹底地失敗了,沈寂了四年之後,第二張專輯《Bringing Down the Horse》(1996)才終於嚐到大紅大紫名利雙收的滋味,由於這張成功的專輯,媒體們又再次將目光投向他特殊的身份。但是,其實Jakob Dylan自幼即與父親離異,由母親Sara Lowndes一手帶大,在音樂的傳承上The Wallflowers的流行之聲也很難和Bob Dylan的民謠曲風聯想在一起,除了那一口沙啞的嗓音。

在《Bringing Down the Horse》這張成功的專輯裡創造了〈6th Avenue Heartache〉、〈One Headlight〉、〈The Difference〉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暢銷單曲,其中〈One Headlight〉還獲得葛萊美獎的肯定。2000年之後The  Wallflowers又接連發行三張表現不俗的作品:《Breach》(2000)、《Red Letter Days》(2002)、《Rebel, Sweetheart》(2005),自此Jakob Dylan以full band的形式在流行搖滾圈闖出一番亮眼的成績,然而我們不免俗地搬出搖滾巨神Bob Dylan的神像之後,兩者相較,晚熟的Jakob在音樂成就與地位上當然還是差上一大截。

2006年The Wallflowers的階段性任務已達成,Jakob以個人名義與哥倫比亞唱片簽下一只合約,在這個Bob Dylan服務超過四十年的唱片大廠,Jakob正式成為其親生父親的同門師弟。不知是否與父親添上了一層特殊關係的原因,今年Jakob 的首張個人專輯《Seeing Things》即追隨父親的路線,回歸簡樸的民謠曲風。承繼父親的敘事體裁與動人的旋律,加上Jakob一手不見生澀的吉他彈唱與招牌嗓音,少了時代氛圍的憤怒與咆哮,Jakob讓民謠更優雅更柔美更清澈,似是向世人拋出「我不會讓父親專美於前」的音樂宣言。

我們不盡然要在此專輯中尋覓Bob Dylan的蹤跡,除了一脈相承的血液外,他們的音樂根源是截然不同的。在搖滾樂繁花盛開的六零年代,每一位搖滾巨人(John Lennon、George Harrison…etc.)所樹立的紀念碑已為其子嗣建造一座乘涼之處,但似乎也是一座永遠走不出其陰霾的巨廈。光憑這張專輯我們就可以確認,Jakob是其中最有成就,也是最具野心的一位,不僅不辱其父之名,也為民謠搖滾領向一條清新的道路,《Seeing Things》已率先在我2008年top 10 albums中佔有一席。




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Floatation Toy Warning-迷幻搖滾的太空奧德賽



美國獨立樂隊Grandaddy的解散幾乎是2006年最令人心碎的消息,世界上擁有無數歌迷且口碑極佳的獨立搖滾樂隊,因為唱片工業環境的轉變銷量難堪而解散的消息也不是第一次了,還有Luna、The Beta Band、Bedhead等不勝枚舉的
例子,他們的知名度與唱片銷量幾乎完全不成比例。所幸,Grandaddy的絕妙旋律與迷幻聲響並未因此成為絕響,他們對於搖滾樂的貢獻使得他們的音樂性得以被幾組不同的樂隊延續下去。

其中之一就是自出道以來就不斷被與Grandaddy相提並論的Sparklehorses,如今他們遊走於Dream-pop、鄉村搖滾與噪音吉他間,也開創出一翻難得的成就;而新樂團All Smiles則是來自於Grandaddy遺族吉他手Jim Fairchild的個人
事業,流淌著Grandaddy接近indie-pop的血液,持續發展著甜美動人的歌聲旋律與白色噪音;至於Grandaddy比較迷幻哀傷甚至不失幽默感的聲響實驗這部份,就被大西洋對岸英國的Floatation Toy Warning所繼承。

來自倫敦的五人組合Floatation Toy Warning至今成軍七年,卻僅在2004年發行過首張完整專輯《Bluffer’s Guide to the Fight Deck》,他們用那怪異的團名說明了樂團走向的偏好,少了些Grandaddy的小聰明與天外飛來的創意,但他們卻有能力在略趨謹慎保守的樂曲結構中緩緩將迷離的音符推向無垠的外太空,將空氣中漂浮的迷幻粒子結合效果器、合成音效將人群團團圍繞,挑起無盡憂愁的情緒。

開場的〈Happy 13〉主唱的聲音即說明他們是如何被Grandaddy、Murcury Rev.、The Flaming Lips所影響。而史詩般的〈Even Fantastica〉宛如迷幻搖滾的奧德賽,此時在腦海裡浮出類似中古世紀以前缺乏明調的殘破風景畫,殘枝惡水等景物不斷漂移又不斷出現,卻讓它們每次的重複換上不同的妝點與姿態而不至於沉悶乏味,是個人認為最值得細細品嚐的一曲。〈Popstar Researching Obvilion〉則緩緩加入多樣化樂器和人聲合音,以層層的弦樂、合聲、效果器包圍雋永的鄉村歌謠,將清晰的旋律纏繞為模糊的迷幻氛圍。

在Grandaddy消逝的時代,Floatation Toy Warning確實是太空/迷幻搖滾樂迷們聊以慰藉的好對象。然而,整張專輯聽下來雖然令人為之驚艷,但那份驚喜不久即被那過份謹慎呆板的曲式所困惑,是否他們的編曲能力僅僅囿於錄音聲響上的添加與變化,這對「漂浮玩具之警訊」來說確實是一大警訊。








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

[年鑑] My Favorite Albums of 2007



2007年堪稱搖滾樂壇熱鬧的一年,首先是許多重量級經典樂團紛紛復出,像是
The Verve、The Smashing Pumpkins、Jesus and Mary Chain、
Kula Shaker等,可惜大多還未有正式的錄音室專輯,或是新作很難再超越
當年樹立的典範了;再來,許多中生代的樂團,推出了創造個人高峰的專輯,
像是The Warlocks、Of Montreal、The National、Blonde Redhead等,
或是一改先前熟悉的曲風,給樂迷耳目一新的感覺,如Wilco、White Stripes
等。以下茲推薦幾張2007年令我印象深刻的專輯,雖然未必全都是各大榜單的
”年度最佳”,但卻是我覺得不聽絕對可惜的專輯。

(以下不分排名)

◎ Of Montreal / 《Hissing Fauna, Are You Destroyed》 
在低傳真與迷幻樣貌下進行多樣化的概念性實驗,使得聆聽的趣味叢生,尤其是
〈Gronlandic Edit〉在流暢的節奏與旋律激化下,實驗著搖滾樂的多聲部合唱
與逗趣的間斷唱腔,在嬉鬧與毛躁間帶有一絲反智的性格。

◎ The Warlocks / 《Heavy Deavy Skull Lover》
The Warlocks堪稱2000年以來最優秀的迷幻樂團之一。由三把吉他加上兩套鼓
打造出來的磅礡氣勢,以濃烈的噪音音牆洗練上張專輯較為流行的風格曲式。從
〈So Paranoid〉可以聽出他們凝結出更為大開大闔的野心,〈Slip Beneath〉
堆疊與反差的效果則十分搶眼,猶如被包裹在狂躁與炫惑的音層中間。

◎ Radiohead / 《In Rainbows》
萬眾矚目的新專輯延續著上張專輯《Hail to the Thief》的折衷路線,在電子
與搖滾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揮別了以往的灰黑色調、沈鬱、自毀性格,改以招牌
神經質式唱腔詮釋溫暖、舒適、明亮的彩色樂譜,〈Bodysnatchers〉、
〈Jigsaw Falling into Place〉都是不容錯過的極品。

◎ The Orange Lights /《Life Is Still Beautiful》
由八零年代迷幻天團Spiritualize的遺族(僅是巡迴演唱的吉他手)領軍,卻沒有為樂團帶來太多太空迷幻或噪音實驗氣息。The Orange Lights的出現帶有一種過時的氣味,彷彿回到了九零年代的Brit-pop時期,比起創新他們帶來更多的懷舊,但是渾然天成的芭辣旋律如〈Life Is Still Beautiful〉、〈Let The Love Back In〉、〈Sleepwalking〉、〈Little Me Little You〉等卻又令人忍不住朗朗上口。

◎ Wilco /《Sky Blue Sky》 
鬼才Jeff Tweedy領軍的Wilcoy在2002年與2004年分別帶來驚人的《Yankee 
Hotel Foxtrot》和《A Ghost Is Born》,告訴我們民謠、搖滾與電子節拍三者
如何作完美的結合。2007年的《Sky Blue Sky》則回到早期民謠基礎的初衷,帶來
清脆的耳語。〈What Light〉宛如Bob Dylan附身,而〈Impossible Germany〉
絮叨牢騷的吉他solo堪稱年度經典。



◎ Elliot Smith / 《New Moon》
四年多前早逝的歌手Elliot Smith身後留下的除了已經絕版的嗓音和六章專輯之外,
還有留下許多未曾問世過的單曲,集結起來就是這張雙CD的〈New Moon〉。
似乎聽著他溫暖的歌聲與哀愁的小調就是你治癒孤單的良藥。



◎ The Aliens / 《Astronomy For Dogs》
The Beta Band的解散肯定令不少樂迷傷心,類似Beck熱衷於玩弄多種風格拼貼
實驗的手法,但是”叫好不叫座”又成為惡質環境底下的犧牲品,所幸他們還留下
了The Aliens。以流行迷幻為基調還是隱藏不住他們搞怪喧鬧的性格,這可以從
熱鬧的開場曲〈Setting Sun〉和〈I Am The Unknown〉的歌曲最末尾聽出玄機。



◎ White Stripes / 《Icky Thump》
一直以來,White Stripes都為將來的「偉大經典樂團」預留了一個席次,Jack White豐沛的創作量旋即帶來第六張專輯,這次除了飽滿又分明的鼓點和俐落的吉他外依舊外,卻嘗試了更多元的聲音實驗,似乎讓大家比較難快速地接受,〈Conquest〉可以看出許多有趣的嘗試,包括聲音與樂器等部份。許多人將Jack White捧為新一代吉他之神,似乎也可以逐漸看出端倪。



◎ Blonde Redhead / 《23》
這已經是他們第七張專輯了,卻是他們目前為止最完美的一張。起初,那些扭曲刺耳的噪音吉他幾乎可以從Sonic Youth身上發現端倪,確實,他們的崛起也是經由Sonic Youth鼓手Steve Shelly的賞識。終於,在這張專輯他們走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融合了shoegaze、dream-pop、電子節拍、噪音吉他以及女主唱Kazu Makino高亢優雅的美聲,幾乎是甜美、夢幻與闇黑的結合。〈23〉可以聽出上述的諸多形容;〈The Dress〉則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



◎ The National / 《Boxer》
延續著低調的氛圍,The National還是不落俗套地演繹了一首首好歌,那低沉陰鬱
又性感的嗓音神似比較帶有希望些的Ian Curtis,或許他們總不會突然佔據你的
目光,卻永遠會躲在黑暗的角落獨自散發光芒。



◎ Arcade Fire /《Neon Bible》
2004年一鳴驚人的debut《Funeral》瞬間擄獲全世界樂迷的目光,相隔三年再出輯也沒令大家失望,延續著上一張專輯的成功模式,帶來流暢豐沛又不拖泥帶水的旋律與節奏。〈The Well And The Lighthouse〉和〈Black Waves / Bad Vibration〉持續實驗著歌曲的結構,〈My Body Is A Cage〉則嘗試了以管風琴作為氛圍的主軸,彷彿是從陰森詭譎的哥德古堡的囚徒傳來陣陣的吶喊。



◎ Bloc Party / 《A Weekend In The City》
和Arcade Fire一樣2005年的debut立即獲得叫好又叫座的非凡成績,不同的是第二張專輯做了比較大的改變,因此,一開始這張專輯幾乎被我忽略掉,相隔半年後,才又重新發現他們轉變的努力。其轉變在於,除了〈The Prayer〉、〈Hunting For Witches〉少數幾首歌完整地延續著龐克復興與電氣結合的豐沛活力與節奏外,其他多數歌曲包括開場的〈Song For Clay (Disappear Here)〉皆以「慢→快」、「輕→重」為主要結構,而整體專輯更趨於凝鍊自省。



◎ Giardini di Miro / 《Dividing Opinions》
如果「前衛」與「流行」,就像藝術與商業可以融和成一個不相對立又不彼此矛盾的名詞的話,來自義大利的Giardini di Miro可以就是那個名詞。雍容華麗、實驗前衛卻又流行悅耳,幾乎第一次聽到他的人都會愛上他。










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Kula Shaker is back!



1996年的秋天,Kula Shaker的首張專輯《K》從英式搖滾風潮中竄起,除了立即登上排行榜第一名之外,也成為英國繼Oasis的處女專輯《Definitely Maybe》後,創下處女專輯最快銷售的紀錄。能夠在Oasis、Blur、The Verve三大天團間
殺出一條血路,憑藉的就是他們帶有異國情調的殊異性。

樂團靈魂人物Chrispian Mills直接受到George Harrison的影響,對印度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除了在噪音吉他的眉宇之間學得幾分印度音樂的精髓、再來個幾段西塔琴之外,他們更可直接以梵文作詞 (當然是簡單的幾句),導入印度的精神特質
使得強烈的印度風格成為Kula Shaker的註冊商標。

在英式搖滾的樂迷心中,Kula Shaker或許不會是最愛的樂團,但絕對是最具有鮮明特色的樂隊。可惜他們在1999年發行第二章專輯《Peasants, Pigs & Astronauts》後,與The Verve相繼在同一年解散。

今年,The Verve復出重組的消息甚囂塵上,幾乎是最沸沸洋洋的話題之一,但在他們的新作尚未推出前,Kula Shaker竟然靜悄悄地發行了復出後首作《Strangefolk》。首先曝光的單曲〈Second Sight〉以催眠為主題,和〈Song of Love / narayana〉尚帶有一絲神秘的異國氣息,其他歌曲似乎就更回歸英倫傳統搖滾的本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