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0日 星期一

【音像之四】: 聲音與影像的顛覆與質疑-談《電音森林》《大海濱》



星雲 煙塵 靜謐
是子宮的聲音在敲擊
如混沌不明的天地初開
乍現矇矓的美

樹林隨氣流搖晃的姿態
宛如一場召喚的儀式
碎語那繾蜷的鬼影
與泥牢下的陣陣回音

那片黑色的留白
是深邃無垠的永恆對話
分割著早已破碎的後現代美夢
那份恍惚的凝視
促成時間鈍感的再現
讓聽覺再次回到
最原始的蠻荒狀態

我能說這是一場聲音與影像的PK賽?觸發著左半部與右半部的腦內革命。

我嘗思考著聲音與影像的關係。確實,如果沒有受過訓練,聲音與影像並行時,
聲音通常較影像難引起一般大眾的注意,何也?影像的優勢來自視覺的連綿不
絕,繽紛頻繁的畫面和二度三度甚至四度的立體迴旋,刺激著視網膜留下斑斕又
模糊的印象空間;聲音卻猶如空泛的背景音效,只有當它成為旋律時,我們才有
機會記憶之。產生視覺之唯一條件為光線,產生聽覺之要素為音波,拿光速比音
速,如閃電比雷鳴,光線之閃爍明滅快上雷聲之狂嘯咆哮,這是影像總是先於/
大於聲音之刺激的原因。

但是,聽覺的優勢卻是天生於人體器官中具有不可迴避性的訊息接收器,我們在
看到不願目睹的場面時,可以閉眼甚至撇頭以迴避,但是那些聲音卻由不得我們
閃躲,即便摀起耳朵依然會有餘音盤旋。像是我們可以不見閃電之劃裂天際,卻
難逃雷聲之震耳欲聾。然而,然而聲音的不可選擇性卻使我們的感官麻痺,也造
就了它註定成為「背景音樂」的平凡命運。

於是,「電影」這個影像先行的產物只能讓聲音淪為配角/配樂(確實電影是以
「會動的影像」令世人趨之若騖),經過默片時代後,聲音的參與一直無法反客
為主,直到八零年代的MV出現才稍稍調和影像與聲音之間的關係。至今,這種以
聲音先行的概念創作而成的錄影帶,還是無法將聲音的地位拉抬到與影像平行的
位置,因為它只代表了極少部份的「聲音」-也就是「音樂」。

「聲音」的概念廣大無垠,我們平常所謂的「音樂」只佔了極少的比例。於是我
們需要更多關於聲音的描述的影音錄像,《電音森林》就是其中之一。透過拼貼、
紛亂的疊影幻象逐漸麻痺視覺功能,讓水滴起舞若水銀般模糊扭曲現實與夢幻,
使得思路得以清明、聽覺得以綻放。我們才可以在朦朧間窺視聲音的秘密,述說
緩急無常的電子音效,撕裂攪拌自然與人工的噪音,讓我們的聽覺再次回到最原
始的蠻荒狀態。

於是,《大海濱》也試著讓平凡的聲音成為電影的主角。現代化的都市郊區公路
邊是一幅巨大的畫裡空間,導演讓形形色色的各式人種悠遊漫步於其間,我們耐
心等待著事件/情節的發生,但是,一切的畫面就像你今晚去樓下的巷口倒垃圾
一般,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也沒有跟你搭訕的驚喜。因為那熟悉不過的「少女
的祈禱」就是你今晚的主題曲。

那些行走間不經意的步履聲響和車水馬龍的嘈雜音效,就是如海浪般粼粼而襲
(注意到視覺形容詞也可為聽覺用)的音樂,疏離的風景卻是熟悉的音樂,面對
早已被音樂馴化的耳朵,我們充耳不聞的都市聲響難道不能在電影院中被提起
嗎?這些聲音的旅行難道不能成為都市的主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