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速記】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 and Others


近兩個月即便手頭拮据,還是心曠神怡地燒錢,購入幾張值得一提的master pieces。好加在Radiohead新專輯明年才出…(呼)。



Bob Dylan / Live 1966: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

這是改變地球上音樂史表層與深層的一場演唱會,被訛傳的「亞伯廳」演唱會(實為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廳演唱會)透過bootleg的真實再現,宛如一劑迷幻藥將我轉送至那喧嘩的年代,蒼白的少年Bob Dylan猛烈地刷著手上如著火般的Fender
Telecaster,對抗著台下憤怒咆哮的歌迷。我依稀聽見觀眾無情的鼓譟與怒罵,但是那力道卻遠遠不及耳邊傳來Bob Dylan的喃喃”I Don’t Believe you…You’re a LIAR”。

只有Bob Dylan能夠讓歌迷追隨著他巡迴演唱,只為了要當場喝他倒彩、噓他下台,原因在於他揹起了「電吉他」。演唱會從上半場的民謠到下半場的「插電」搖滾,撕裂了擁護民謠的忠實歌迷的心,卻改寫了音樂的歷史。這場演唱會的衝
突與力道,等於是濃縮了Bob Dylan從一個民謠抗議歌手轉變成搖滾客的過程,歷史見證了他的選擇,使他成為不朽。

最後一首歌演唱之前,現場緊繃的氣氛拉扯到了最高點,被樂迷指摘為「猶大」的他怒吼著”Play Fuckin’ LOUD!!”。接下來,〈Like a Rolling Stone〉的一字一句敲擊著我的心扉,而我也隨著Bob Dylan浸濕了眼眶。







Joy Division / Unknown Pleasure (Collector’s Edition)

這我應該不必多說,隨著Ian Curtis的傳記電影《控制》的上映,環球也重新發行了三套Joy Division的專輯,雙CD精裝中價位。Bonus的是1979年在The Factory的現場實況,雖說Joy Division的bootleg常為人詬病品質粗糙,但是現場錄音
的lo-fi效果更讓情緒被吸入晦暗的無底黑洞中,更能感受到低調嗓音下所蘊藏的能量,進而從歌聲中體驗Ian Curtis最後生命的波動,於是,來自於電影《24 hours party people》對The Factory的模糊印象霎時閃爍眼前。






The Clash / London Calling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雖然不若The Ramones的原初與生猛,但是The Clash是融合了多元音樂源頭(reggae、ska、jazz、R&B、rockabilly)並反映時代的音樂,是一種精緻又富於創意的叛客樂(punk),因此一直是我最愛的樂團之一。此輯雙CD bonus DVD的精裝
紀念版,除了《London Calling》的原始曲目外,還有一張demo版本單曲外加五首從未收錄的歌曲,讓我順理成章地汰換舊版《London Calling》。






Leonard Cohen / The Best Of 

他是一個遁世的隱者、一個早慧的詩人、一個少年老成的嬉皮、一個奇情的作家、一個成熟的歌者、一個晚發的民謠樂手。這就是馬世芳於〈我所知道的孔恩〉筆下的那張精選輯,〈Suzanne〉與〈So Long, Marianne〉的美麗與憂鬱將被永遠
地傳唱下去。






The Who / Who’s the Next (2CDs Deluxe Edition)

這是The Who繼搖滾歌劇大碟《Tommy》之後,1971年的經典專輯。除了原始專輯曲目外還收錄了數首未發表的錄音室單曲,另張則是1971年於倫敦的演唱會現場,當然,包括了被翻唱/傳頌多時的〈My Generation〉,Roger Daltrey飽滿厚實
的歌聲、Pete Townshend善變充沛的吉他和豐富的肢體語言,一切彷彿歷歷在目。







Giardini De Miro / Dividing Opinions

的確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義大利樂團,雖然還是聽不出來為甚麼會被歸類為「後搖團」(縱使這個字眼兒充滿著模糊與曖昧),但是兼容了流行曲式與緩飆氛圍、奇幻瑰麗與煽情迷離,是值得一聽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