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奇幻電影的影像流行 -《大狗民》




泰國導演韋西‧沙贊那庭2005年的作品《大狗民》,運用絢麗的色彩、數量的堆
積、幽默的筆觸展現了綺想的曼谷城。同樣以城市作為主題,有別於楊德昌的冷
靜知性,他以詼諧的態度面對了都市現代化的危機。


在這部「好看」的電影中,「環保議題」的部份可能是最令觀眾吃驚的,畫面上
堆疊著大量的塑膠空瓶,對比著色彩的濃郁,造成視覺上的震撼。我們或許從來
不知道,「環保」可以做得如此華美,「塑膠瓶」可以作為視覺上美的呈現,
「垃圾山」可以是令我們嚮往的地方。這種視覺饗宴使得「環保」超越某種常態
,「環保」的議題不再可以被討論,而是成為一種視覺的流行,成為影像擷取的
語法所在。


超乎常態的還有「影像」與「剪輯」,繽紛瑰麗的色彩填補了我們生活上嚴重的
灰階,童話世界般的影像讓我們浸淫在影像的幻想中,加上快速的不連貫剪輯,
讓我們不需要重頭開始看,就能感受到影像豐富的快感。影像 / 議題 / 風格 /
剪輯的流行化操作是否讓你感覺到一絲「俗濫」?


姑且岔開。

論及這種「俗濫」的始祖,當推麥可貝 (Michael Bay), 80年代電子媒體的
普及化,電視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絕大部分。訊息接收的方式從傳統
的「焦點」觀看轉化為視覺上的「漫視」,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你看電視是否經常
瀏覽著每個頻道,一打開電視,蓋在遙控器上的手指就沒閒過,即便你忙著其他
事情,電視也不曾關機;加上現代化社會的快速步調,時間有限之下,新聞頻道
上五六種跑馬燈同時播放訊息,就是最好的示範。這讓我們對靜坐在電影院中兩
三小時,看著緩慢、固定的畫面逐漸感到不耐,於是MTV式的影像風格順應著時
勢而生。

快速跳接的畫面,簡單劇情,視覺的震撼讓我們在轉到HBO時,只要是麥可貝的
電影永遠可以從中間開始看,而不會連貫不上,反正他也沒也給觀眾任何思考的
空閒。這還不稀奇,華麗不可思議的爆破場面更是麻木我們的感官神經,超越
現實生活的刺激,這就是麥可貝的電影之所以大受歡迎,並造成「觀眾愛、影評
幹」的現象。如此,這種流行的「俗濫」是否可以永遠的流行?華麗色彩於城市
中的嘲諷性還存在嗎?還是流行的視覺已經將象徵與意涵扁平化?是否從此我們
只需要視覺愉悅,而不需要意義與詮釋?

回到《大狗民》。


於是,這部片能吸引我的已經不是由色彩組塊、堆疊奇觀建構出的斑斕畫面,而
是對「生命意義」的探尋。我們可以從稀薄的劇情中找到幾條人物脈絡,發現導
演的思考與批判。


泰國的現代化奇蹟,使得曼谷成為人人嚮往的生活與工作的天堂,導演虛構了
「尾巴」作為寓言:凡是進到曼谷生活的年輕人,都希望能夠「長尾巴」。
「長尾巴」可能是象徵著「功成名就」,卻也是「童貞」的喪失。男主角邦是
一個異類,從鄉下來到都市,他對生活極為冷淡、無絲毫感受,是個對生活毫無
目標的人,當然也不希望能「長尾巴」,直到他遇上了清潔女傭晶,對晶的追求
、示愛便構成了他生命的執著。


晶則是缺乏安全感的人,無視於身邊邦對她的愛,她永遠需要一個明確的生活目
標,起初她沉浸在電視劇中的男女主角愛情,甚至把他們當作現實生活中的朋友
。一天,天上掉下來一本白書,內容全是看不懂的外文,她認定這是上天給她的
禮物,她必須把內容搞懂,於是,追尋白書的內容又成了她生活的重心。後來
陰錯陽差,愛上了誤以為懂得白書內容並且是搞環保運動的彼得,「環保」運動
又成了她生命的目標。旁白的一句話,「邦和晶這樣的窮人怎麼結婚?」,揭示了
現代化社會的階級依舊存在,不平等卻更深化了。


邦對於這段無緣的愛情心灰意冷,回到家鄉。在此,導演以幽默的視覺組合誇示
了城鄉生活的差距。等到他再次回到曼谷時,泰國的經濟起飛,使得他成為曼谷
中唯一沒有「長尾巴」的人,也因此成為媒體追逐的公眾人物。晶自從對夢想的
破滅後,也長出了尾巴,但卻很想把它切除,似是對現代化的反抗。等到他們再
次見面,那些停下腳步後的凝止,放棄追逐後的寧靜,才讓她感到一絲快樂,也
讓她發現邦的好,原來,生命的意義是「停下」,而不是「追尋」。於是,happy
ending。又是俗濫的情節。


突出的視覺、普通的情節、淺淺的批判似乎逐漸成為大眾電影的流行公式。另外,
顯然泰國電影也逐漸在某些方面遠遠超越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