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通向魔鬼崇拜的入口,為搖滾開啟另一扇門 -《門》



偉大的事物都有恐怖的面具,才能震撼人類的心底。
                                   
                                      --尼采

與其介紹這部電影,不如談論吉姆莫利森 (Jim Morrison)這個人。這部由奧利佛
史東執導的電影,就是敘述吉姆莫利森從兒時的夢饜到叩向天堂之門的傳奇人
生。以“Riders On The Storm”揭開了序曲,兒童時意外目睹的一場車禍徹底
地扭轉了他的人生觀,輕易地讓他看透了生離死別的痛苦,但是也成為他揮之不
去的夢饜。


60年代的洛杉磯是一個屬於嬉皮們的天堂,青年男女的性解放、以身體力行來
宣導反戰的精神、放浪形骸的音樂祭是這個年代的註冊商標。莫利森接受了這個
時代的產物,並且加倍地奉還、回饋給這個社會,他帶著濃厚的尼采思想、波特
萊爾的詩才、酒神的精神堅決地以狂歡來創造屬於自己的神話。


在搖滾樂最巔峰的60年代,莫利森選擇以音樂抒發他的迷狂,他不相信任何人,
只相信詩與歌詞遁逃的功能,酒、迷幻藥、和女人才是他的最愛,對他來說,只
有進入恍惚的迷狂狀態才是真正的清醒。他偏激、狂野、騷亂的表演能力與唱腔
以及「門」樂團(The Doors)的迷幻曲式吸引著自詡為嬉皮的年輕男女們,以惡
魔的形象誕辰的他,立刻以“Light My Fire”和“Break On Through”兩曲震
撼搖滾界。


莫利森逃避現實的理想態度就是天天喝酒與嗑藥,從恍惚之後的超現實詩境與充
滿著巫毒、邪術的夢境中尋找靈感,然後戴著謎樣的身分與面具回到現實,在分
不清夢與現實的狂亂下,唱出蠱惑人心的詩詞,喚醒人們的潛意識,解放聽眾心
靈與肉體的魔。也因此,在1968年與1969年分別在舊金山與邁阿密開的演唱會
中,都因為失控,創下了被警察帶離出場的難堪紀錄,甚至被法院起訴、蹲苦窯。


這樣瘋狂失序的行徑並沒有對他的事業造成影響,反而讓他更深受年輕人的崇
拜。作為一個動亂時代下最叛逆的象徵性人物,他總是能適時地展現過人的魅力
與特質,並完成人們內心最潛在的欲望,就像是替那群病弱枯萎的花朵的孩子們
完成一項生命中最偉大的夢想一樣,就像是替尼采的美學傳道一樣,就像是替惡
魔找尋另一批擁護者似的,開啟搖滾樂的另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