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人性底層的衝突-《黑暗騎士》



平均一年要看約莫130部以上的電影(當然包括戲院、影展、電視、DVD等
各種形式),其中商業娛樂片大約只佔兩成,我並不排斥那些好萊塢式的商業電
影,只是作為純粹商品的電影,同時販賣的是明星魅力、公式化的情節架構、雷
同的拍攝手法與陳腐的意識形態,偶爾放鬆讓時間過的飛快可以,但是通常消費
過後三天內就會徹底忘記一切內容,因此大多還是讓我提不起勁。克里斯多福.
諾蘭執導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雖說是今年最強檔的娛樂電影之
一,但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猶記得上一部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娛樂片是三年前
的《蝙蝠俠:開戰時刻》,而這次《黑暗騎士》已經遠遠地超越前作。如此至高
的評價我必須先聲明,我完全不是一個英雄漫畫迷。

《開戰時刻》開始,克里斯多福就致力於突破蝙蝠俠系列的既定類型,這個新
系列蝙蝠俠的目的是讓蝙蝠俠不再「只是」英雄,而是富於人性與黑暗面,他有
黑暗消沉的一面也有自我的懷疑與否定,他更接近於人但是卻更加地孤獨,顛覆
了英雄類型電影(當然並非完全地),這回《黑暗騎士》更進一步地,從宣傳海
報中拿掉任何「蝙蝠俠」的黃金招牌字樣就可見其決心。電影中那些該有的甚至
超越的聲光畫面爆破音效與不可思議的頂尖科技全無遺露,而緊湊的情節、科學
的邏輯和目不暇給的武打動作更是精采絕倫,還有一些高難度的運鏡技術雖知道
是用金錢堆出來的,但是完全不會覺得浮誇或非必要。這些形式技術上的躍進與
突破在好萊塢工業的燒錢模式下成長,我們可以不必過份歌頌,但是我們可以驚
嘆於情節內容改良上的屢見創新與深具內涵。


──以下含劇情──


《黑暗騎士》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主流意識形態,質疑了法律、正義與人性。
蝙蝠俠因為有一個黑暗的童年而懷抱偉大的目的(其實也是有向所有壞人復仇的
心理,因此他並非完美的)──打擊犯罪──而誕生,消滅壞人的情操固然清高,
但是他的思想卻是有盲點的,他認為全世界的壞人都是為了利益而犯案,那是因
為他正是坐擁億萬的超級富翁,所以完全無法理解真正罪犯犯案的千萬種動機。
因此這樣出來挑戰他思想的就是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有人說:「希斯萊傑
完全沒有演技可言,因為他完全融入角色了。」如此溢美的讚語,我會舉雙手雙
腳贊同,他的神經質演技讓你在看電影時,只曉得銀幕上那位小丑可能是由一個
叫「希斯萊傑」的人所演之外,你絕對聯想不到他那原本俊俏的臉龐。

認為小丑不只是單純的邪惡化身,而是象徵完全原始的自然破壞力,肢解了社
會的體制與正邪的純粹對立,他不帶目的與動機的破壞與殺人只為了純然的娛樂
,任何時刻他的嘻皮笑臉都不只是掛上的「面具」,而是發自內心面對「毀滅」
與「自毀」的快感,佛洛伊德的死亡驅力(Death Drive)。他像是希臘神話中
的酒神(Dionysus),原始、自由、激情、陶醉,沉浸在自己迷狂的世界裡;他
還像是法國作家薩德侯爵(de Sade)和奧國作家馬索克(Sacher-Masoch)的
綜合體,偽善社會下的產物,挑戰世人的思想與邏輯,要你誠實面對自己每一顆
可能邪污的細胞;他扭曲的人格養成在電影裡提供了多種版本,但都不是真的,
因為他是人類心中所共有的死亡驅力、破壞的原慾,他只要不斷遊戲,因此他沒
有任何弱點。

丑的出現質疑了法律的正義與功能,它究竟是保障好人還是壞人?小丑吃定所
謂的「好人」要守法,因此即便逮捕像他這樣的壞人也只能交由法律審判,因此
他可以濫殺卻不至於喪命,先立於不敗之地。小丑的「遊戲」包含了對人性極限
的探索與好奇,在兩艘必須互炸的船隻之上試驗著人性本善的真偽,我們先看到
所謂的「好人」的偽善,再看到導演再現人性稟存的一絲光明與希望,我雖然認
為這段戲的結局應該要有更好的安排[1],但或許整部片已經太過黑暗了,票房
考量上可能還是維持了普羅大眾的可能觀感。

會說「蝙蝠俠就是小丑,小丑就是蝙蝠俠」(見海報的暗示),兩者是共生的,
也是人類內在兩道相衝突又糾纏不分的原慾。蝙蝠俠因為小丑而有存在的必要,
否則充其量只是個象徵符號;而小丑也有被理解的需要,因此要有蝙蝠俠這樣過
人的智慧與能力,才能陪他進行這一場又一場的「遊戲」。蝙蝠俠(正義)以為
只要出現一個制霸的英雄(法律)就可以讓壞人不敢胡作非為,這樣單純的邏輯
(不就是一般的意識形態?)被管家阿福一句經典對白道破:「是你先踰越了道
德規範,因此永遠會有層出不窮的罪犯來挑戰你。」法律不正是站在這樣超然的
高度傲視人類?它又幾時真正達成目的了?小丑在審訊室裡的一番高談狂言其實
深具省思,包括他對於人性對「計畫」與「規範」的心理反應的詮釋也十分精彩
,令人想起與社會哲學家傅柯(Foucault)經典著作《規訓與懲罰》中的諸多
連結。

影中另外一個重要角色是總檢察官哈維丹特(雙面人),情節安排上他應該是
一個比小丑更令人感到黑暗與顫慄的角色,一個徹底的悲劇人物。他原是一個嫉
惡如仇、充滿正義與理想的「光明騎士」(White Knight),甫上任就把全市
一半的罪犯抓去關,甚至還為保護蝙蝠俠而頂罪被關,但最後他墮落成濫用私刑
的復仇者,這部份幾乎是全片最精彩最具啟發的段落,劇烈的轉變中小丑充其量
只是個煽動者,真正把他推落邪惡深淵的包括了判斷錯誤的蝙蝠俠、出賣他的屬下、對他不信任的警長吉姆戈登等,可惜對於哈維丹特性格轉變上較不細膩的交代成為稍微美中不足之處。

影很多細節的考量上都讓《黑暗騎士》不只停留在娛樂的層次上,例如對於尖
端科技的使用上也拋出了道德面向的問題,即便是用在「正義」之途,過份的權
力難保蝙蝠俠不會成為下一個凱撒,因此摩根費理曼飾演的科學家做出了辭職的
決定,展現人道的立場。電影最後,蝙蝠俠即便擁有賜死小丑的權力,導演還是
讓最後一絲人性光輝灑向他,讓他擁有過人的自治力與意志,英雄可以讓「光明
騎士」來做,布魯斯韋恩卻只能不斷跑向黑暗處,質疑自我存在的必要,面對市
民的唾棄與更深沉的孤獨,讓蝙蝠俠的面具逐漸嵌入肉體,而花花公子的白天形
象卻成為他最不堪的面具,成為道德邊界上的「黑暗騎士」。總之,《黑暗騎士》
不論在視覺特效或是內涵的深度廣度上都遠遠超越其他娛樂電影,我一向不會推
薦朋友花錢進戲院看商業片的,但是這次絕對值得毫不猶豫掏出鈔票進戲院,而
且也只有在大銀幕看你才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