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金穗三十年觀影回顧。




金穗獎邁入第三十個年頭,舉辦一系列得獎作品與回顧作品的巡迴影展,
這幾天抽空觀賞,竟然不知不覺也看了近二十部的短片與紀錄片。其中令人
印象深刻的有《起床氣》、《天台》、《草木戰役》、《少年不戴花》、
《花樣少年》等作品…

首先,內舉不避親地先談談《花樣少年》,這部片的導演小倩正是敝人
大學時期短暫組團「軟柿子」的美麗女主唱,電影嘗試了學生作品中少見
的華麗歌舞形式,在輕快的節奏和絢麗的美術佈景中兼有學生的清新風格
與宮藤官九郎式的kuso,是讓眼睛與心情為之振奮的超級娛樂佳片,期待
這樣低成本又具視覺愉悅的學生作品能夠刺激向來侷限的國片市場口味。

而《天台》是另一部讓我激賞的作品,它在寥寥18分鐘之內交代一個簡單
的故事,但卻有著完整的結構,其中有抒情歌曲、有明戀暗戀、有美麗
影像、還有令人心懸的青春鄉愁,女主角李律的自然演技更是令人眼睛為
之一亮,經過google後,得知她居然是王牌製作人兼搖滾歌手李壽全
(見《無關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的搖滾》)的女兒,在我心中似乎多了
一份親切的感覺。

《起床氣》則是從親子問題將之連結至社會問題,冷峻的影像風格頗得
楊德昌神髓。另一部口碑作品是《少年不戴花》,影片中有學生作品中
難得一見的細膩與完整,夾雜著夢幻與現實的場景,神遊在同性與異性
的友情愛情,除了類似岩井俊二的影像風格外,在處理同性情愫與生命
課題方面也有獨到之處。而紀錄片《草木戰役》是在植物圖鑑的紀錄形式
中挖掘人性的自私面,在植物分類的遊戲規則中找到對人類反擊的寓言,
富有想像力地以此喻彼,一方面增長見聞,另一方面也有自省的氣度。

其他短片如《沈貴妃》、紀錄片如《我愛小魔頭》與《綠的海平線》也
都是不錯的作品,還有一些由於時間因素未能欣賞的影片,如《合同殺人》
、《爸爸的手指頭》、《光之夏》、《Hiya》、《傷城》、《紅色高跟鞋》
、《touched/untouched》、《娘惹滋味》等,就只能期待他日有緣了。
這次台南的巡迴影展由於影片有限,回顧影展部份犧牲了「實驗短片」是
比較可惜的。

本屆金穗獎三十年還特地邀請六位已各據山頭的台灣導演,分別拍攝六支
紀念短片,放在以培育新銳導演為宗旨的金穗獎中比較,部部可見大師功力
深鑿的痕跡。

柯一正的《爆米花》是紀錄形式的極短篇,在尋找導演王菊金的過程中力邀
多位台灣重要導演現身談電影,最後留下一則爆米花影評的比喻,即一部
電影的好看與否,不消影評人的說嘴,只要看電影院裡爆米花的動向即可得知
,在幽默詼諧中嚘然而止。鄭文堂的《兒子》在溢滿的臉部特寫中堆積壓抑的
情緒,莫子儀的表現不可多得,Enno的出場畫龍點睛,戲劇的張力在潮水的
消退、夕陽的昏沉中達到飽和。王耿瑜的《女.性》有別具創意的視覺設計,
並紀錄了三個世代的三場「女/性」對談,直接又坦白的表述瓦解了男性對
「性愛」主宰的權威。

楊力州的《活著》從自我生命經驗中提煉對人生的態度,同時紀錄了林義傑
遠征北極時,面對只要能「活著」的生命磨練。《麥子不死》與《宇宙歌女》
都是走kuso路線,《麥子不死》以懷舊電影的形式包裝了台灣電影史的回顧,
一方面嘲諷了電影與資本的交互關係,另一方面對早期台灣電影作足了諧擬與
互文,同時兼具深度和娛樂,讓熟悉與不熟悉台灣電影的人都能開懷大笑。而
吳米森是我最欣賞的台灣電影導演之一,在科幻鄉土劇《宇宙歌女》中持續發酵著聲音與影像敏銳度,一段漫畫般的kuso奇想,讓「奔向火星」的神聖使命刺激著對「在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