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酒池肉林間的「正義」-《蓋世奇才》
根據真人實事,故事背景是這樣來的。後冷戰時期的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當地旋即陷入戰亂與屠殺。阿富汗所期盼的「美國正義」,基於種種「理由/藉口」
而慣性遲到。愛國但風流又醜聞纏身的參議員Charlie Wilson (湯姆漢克飾)與
富有的情人Joanne Herring (茱莉亞羅勃茲飾)、不受重用的CIA幹員Gust
Avrakotos(菲力普西蒙霍夫曼飾)三人憑著自己的力量幫助阿富汗當地反抗蘇聯
入侵的「自由鬥士」,終於在1988年擊退蘇聯。
改編自紀錄Charlie Wilson此一偉大事蹟的暢銷小說,且不論原著是如何誠摯
懇切地陳述或極盡渲染地誇耀,到了導演麥可尼可拉斯影像化的銳利筆鋒下,
一切似乎都深具「諷刺」意味。
先論英文片名《Charlie Wilson’s War》,顯然說明了這不是阿富汗的戰爭、
不是蘇聯的戰爭、更不是美國的戰爭,而是他自己的戰爭。挽救事業的戰爭?
中譯片名《蓋世奇才》更幽默地點出諷刺意圖。縱情於聲色與權力遊戲的Wilson
正值事業危機,援助與之絲毫不相干的阿富汗究竟是因為出於憐憫弱勢的正義
之心還是挽救事業的政治手段,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美式英雄主義的舖天蓋地
渲染下,導演似乎要想要藉此突出後者的觀點。
戰爭的刻劃,透過鏡頭的操作將善惡是非一分為二,冰冷的戰爭機器與整齊劃一
的軍隊遊行具象化嗜血暴戾的蘇聯臉孔,作為電影中的侵略者他們沒有半點反駁
的可能。Wilson在Herring的協助下,前往阿富汗了解當地戰亂情形,影像化的
阿富汗難民營僅有透過Wilson的美國觀點膚淺地看見受害的次等人民的混亂與
骯髒,沒有絲毫深刻描繪,卻溢滿了正義的熱情。這些影像結束在「上帝眼睛」
的凝視下,Wilson如神般從天而降的觀點鏡頭回望難民營,隨著鏡頭的攀高zoom
out將美國正義徹底的神聖化。眼前遼闊的難民營景象將無數悲慘的故事化作單數
的且表面的苦難,他看到的彷彿是更美好的未來(事業)。
將荒謬的正義感化作手上的武器,Wilson從酒池肉林與無數醜聞中站起來,發揮
他參議員累積的政治權力與人脈。幫助阿富汗的主要方法無非就是「金援」,
不論是戰時的武器與救難,或是戰後的重建,都需要可觀的大筆金錢。富有的
Herring提供大部分的資金,CIA棄將Avrakotos提供精良武器的管道,Wilson則是
善用人脈說服影響更多富商名流捐款。他們將武器金錢等資源交給被他們稱為
「自由鬥士」的阿富汗反抗軍,最終擊退蘇聯軍隊。
首尾呼應的表揚大會讓整部電影的荒謬與諷刺到達最高點。Wilson的聲名狼籍卻
獲贈勳章,主持人的歌功頌德與Herring、Avrakotos的面含微笑甘做幕後英雄,
彰顯美國英雄主義神話的同時,看不見的彼岸戰後廢墟卻依舊哀號遍野。
美國的「英雄」再次打了場勝仗,再次在酒池肉林間號召「正義」之名擊退了宿
敵蘇聯,美國以「正義」自居的軍隊一向來的晚且更具目的性,戰場卻始終是在
別人的家園與廢土上。我想起唯一發生在美國領土之內的災難,就是「九一一事
件」。美國政府大驚領土之內首次遭受戰爭威脅,因而旋即失去理智,再度師出
有名地發動「反恐戰爭」,他們卻忽略了自身才是最常進佔他國領地並發動戰爭
的國家。更有趣的是,現在被美國稱作「恐怖份子」欲除之而後快的那群人,正
是當年在阿富汗被他們扶植並尊為「自由鬥士」的同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