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幫歷史留下一個美麗故事:評《我無罪:劉曉波傳》



前幾天是耶誕節,也是劉曉波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兩週年,如今他還在獄中,但大家已漸漸遺忘他。謹以九月底刊載於《世界日報》的《我無罪:劉曉波傳》書評,祈禱劉曉波盡早被平安釋放。



○一○年十月八日,當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宣佈將和平獎頒給劉曉波時,引發了中共政府與民間社會的喧騰,那一晚中國徹夜無眠。他是首位獲獎的華人,卻是百年獎史上第二位在獄中的領獎者。儘管這是一份屬於全球華人的榮耀,但是這道光芒帶來的卻是「六四」記憶的陰霾,因為正在中國重演的,是一場「官」與「民」的對抗。


○一○年底,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主辦單位精心設置了一張「空椅子」,彷佛召喚著劉曉波的精神與會場同在。但是中共對外卻氣急敗壞地大聲撻伐,幾乎向聲援劉曉波的歐美各國宣戰;對內則竭力封鎖得獎消息。然而網路時代的資訊解放,豈容官方的蓄意壟斷,刪文的速度遠不及貼文的速度。消息一傳開,中國民間私下慶祝的酒席不斷,但「被失蹤」、「被約談」的人口也陸續增加。這時頒獎典禮內的莊嚴肅穆和會場外的嘈雜喧囂、中國政府的怒意與中國民間的歡騰,形成極為諷刺的對比,這樣荒謬的落差讓「劉曉波」這三個字,終於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而廣為人知。

中國人權作家余杰,在今年出版了流亡美國後的第一本作品《我無罪:劉曉波傳》,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這位擁有複雜性格的高尚靈魂。余杰是劉曉波這十多年來最親密的朋友和工作夥伴,他跟隨劉曉波參與了獨立中文筆會、《零八憲章》等所有人權活動,也因此在劉曉波獲獎後受到波及,被中共當局綁架、軟禁、酷刑至昏迷,甚至一度生命垂危。最後為了顧及家人生命安全,並能順利出版本書,在今年不惜離開故土、逃往美國,使得這本書堪稱「付出生命代價寫就的傳記」。

《我無罪:劉曉波傳》不僅紀錄了劉曉波充滿戲劇化的人生,更呈現了近二十年來中國政治與社會的樣貌。一九八九年學運爆發後,以學者身份訪美的劉曉波,不讓自己安身事外、毅然返國投入運動,在最危急的時刻,他發起「絕食運動」堅持用理性非暴力的手段抗爭,最終也守護多數學生和平撤離廣場,因而被譽為「天安門四君子」之一。但隨著劉曉波被捕入獄後,這道「六四」的傷痕便成為劉曉波人生中的轉捩點。

當劉曉波在獄中獲知得獎後,他曾說,這個獎是給「六四」亡靈的。確實,談論中國的民主與人權,我們無法忽視「六四」的重要性。對於劉曉波更是如此,「六四」的傷痕為劉曉波帶來了懺悔與反省,把他從一個驕傲自負的學者逐漸磨練成謙遜穩重的領袖。這場運動的失敗不曾冷卻他沸騰的鮮血,中共政權的監禁與打擊也無法禁錮他自由的靈魂,於是他從一個詩人和美學家,轉變成人權活動家與異議知識分子領袖。更關鍵的是,「六四」的入獄迫使他的前妻離他而去,結束了八年婚姻,失去了賢慧的妻子和唯一的兒子,自此他力圖扭轉過去情場浪子的放蕩形象,變成一個深情溫柔的男人,這些轉變讓他遇見了一生的伴侶劉霞,「六四」可以說是影響了劉曉波的一生

為了讓這本傳記更具權威,余杰在撰寫本書時謹守絕不「造神」的信念,企圖還原一個「充滿人性」的真實劉曉波,因此他做了大量的資料蒐整與考察。本書的資料來源有四:一是余杰從親密好友角度的近身觀察;二是劉曉波的日記、筆記等第一手資料;三是劉曉波妻子劉霞的親自授權與討論,也因此讓本書滲入了劉霞的思路;四是透過劉霞的引薦,訪問了曾與劉曉波深入交往過的親人、同學、好友、西方漢學家和媒體記者等人。因此《我無罪:劉曉波傳》不論是記錄劉曉波的成長環境、求學過程、愛情故事,還是敘述其政治理念與人權思想,都能僅可能地細膩、完整又公正地呈現。如果不是因為余杰,很難再有人寫出如此感情充沛又冷靜客觀的劉曉波傳記。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絕對不是一個完美的聖人,但卻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並認識的人,透過這本書余杰把這樣一個擁有複雜性格的「人」,恰如其分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誠如史學權威余英時所說,由余杰為劉曉波作傳,不僅是「天作之合」,也將是歷史上最美的一個故事!

2012930日刊載於北美《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