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墜落的冷感豢養了階級的仇視-《恨》


「墜落的過程不重要,直到落地的那一瞬間。」


有一個人從五十層高的樓頂墜下,每墜下一層樓,他心裡就默默安慰自己一次:
「到目前為止沒事」,直到第五十次時,四濺的血漿腦漿才把身體糊成一團爛
肉……


1995年的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終頒給了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當之
無愧的史詩鉅作《地下社會》(Underground),但評審團始終沒有忽視法國片
《恨》(La Haine)的深刻力道,彌補給導演馬修卡索維茲(Mathieu Kassovitz)
一座最佳導演獎。《恨》描繪了社會最底層的青少年文化,當然少不了有暴力、
毒品和無所事事,因此,有人把《恨》比作隔一年在全世界大放異彩、成為青少
年必讀cult film的《猜火車》(Trainspotting)的法國版。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想像中的文字之七



「一本書最重要的命運是與收藏家遭遇、與他的藏書會際。」

                                       -瓦爾特.本雅明〈打開我的藏書〉


要像本雅明一般與書籍的「收藏家」產生關聯,對我而言不免荒唐可笑而不自量
力;我不過試圖偶然地打亂「書籍」於彼岸的井然有序,將思維化作行動,透過
消費社會普遍的戀物徵候,讓它們與存在之所的隻字片語發生碰撞,讓靈光的激
情得以乍現,我便可以貪婪地攫取瀕臨混沌的片刻記憶,妄造出想像中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