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植物人的夢境囈語 --《黑眼圈》



看完《黑眼圈》之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全然靜止不運動的鏡頭,以及對詩意、象徵性的構圖和精準的場面調度充滿好奇,除此之外,對於鏡頭的串聯似乎停留在片段的影像處理,每個「定鏡頭」就像一幅畫,具有生命力的畫,鏡框的架限更便於我們去捕捉當中的故事性,但是對於情節的連貫卻有說不出來的疏離滋味。


很多電影都是這樣的,感動不必出現於工作人員表捲起的當下。而是在多日後,
一次偶然觸動了你當初敬謝不敏的記憶,影像自縫隙中溢出使你恍然大悟得淚流
滿面。


在一次意外的討論,從朋友的「假說」中,我彷彿看清了某些部分。「假設」電
影中的一切都是李康生飾演的植物人的一場「夢」與「幻」,作為植物人身體的
「定」與植物人意識的「動」是對比,即使全身不遂,思緒依然自由。因此植物
人李康生的「靜止」與浪人李康生的「漂蕩」也成為對比,那是他的幻覺/想像,
一個可以取代他身體不能動而自由浪蕩的能動替代品。在可供他自由幻想的夢
中,彌補他身體的不便。


床(船)與水是最重要的意象,連結著電影中的各部份,是乘載著他的一切幻想的
床褥,是領著他漂流的船屋,是意識的載體。在這趟夢/幻的冒險中,蔡明亮處
理著三段關係,三個獨立真實卻又交織想像的故事。


浪人李康生被人圍毆後,由一名外勞拉旺所救,拉旺對浪人的好感成為了安定,
安定成為了習慣。這是一段真實的記憶?或許是植物人在患病前的過去。他習慣
漂蕩、居無定所,帶著對拉旺的美好的記憶與拉旺的愛與恨離開了他。這是他的
過去,封存在承載記憶的黑色河川中。


照顧著老闆娘兒子植物人的女傭陳湘琪,不耐於她繁瑣無趣的工作內容,但是鏡
框中被擠壓在房屋夾層上的陳湘琪與佔畫面大部分位置的老闆娘,呈現了鮮明的
階級關係,富/貧,權力/奴役。她時而透過夾層的縫隙偷看著樓下的植物人,好
奇著他飛揚的思緒,又對這副親密又厭煩的軀殼有著複雜的情慾幻想。植物人藉
由身體的不便光明正大地意淫著陳湘琪,幻想著與她狂野的愛戀,在床褥上上演
的浪漫愛情故事。


霾害的發生使他與陳湘琪間想像的愛情,更添一層神祕、撲朔且浪漫的面紗。在
想像的「虛」中平添時事的「實」,以彌補想像的空虛。夢中愛情的圓滿甚至引
來了「記憶中」拉旺的殺機,那是他難以擺脫的過去的美好的負擔。他並不抵抗
著,那是讓他邁向死亡驅力(death drive)的終極快感。


再說由於父親的缺場,象徵秩序的消解,言說功能性的被消滅 (片中李康生幾乎
無對白),植物人在想像中大膽地弑父娶母,意淫著作為母親的老闆娘,是對寂
寞難耐又風韻猶存的母親的照顧的回饋。


一切的記憶與想像隨著床褥與黑河漂蕩至建築工地的廢墟中交會著,充滿旺盛生
命力的廢墟意象中,是孳生想像與記憶的場所。記憶的河床蒙上一層霾,被霾害
驅趕而來的斗大的孤獨的蝴蝶在浪人漂流的肩膀上暫時找到了棲身之地。而靜止
的河水上,也自遠處緩緩漂來了一張床,載著孤獨的三個人,載著想像與記憶中
對愛的渴望,載著對孤單的過敏。在所有的記憶與幻想中,唯一的真實也許只是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2007年4月12日 星期四

拾碎





他不得不

不得不低下頭去,俯身
拾起踏破的尊嚴
趨昏的斜陽拉長身後的黑影
遙指一個無止盡的空洞

背後沉默的輪迴
竟是支撐他的根源
儘管,那碎片如沙
難以握全;那尊嚴似稜
不斷刺傷嬌弱的指尖
他藏起流淚的拇指,握拳
這反覆的身軀恰似
一門
藝術

倏地,一陣大雨
打亂他的節奏
腐蝕他的青春容面,同
汗水、淚水化入土中
液體的交雜,震顫
其生命的形式
這場殘酷的試煉
歷時間之磨蹭
鑄其堅韌之膚質

重複演練著拾碎的姿勢
俯身、拾碎、刺傷、握拳
握拳、刺傷、拾碎、起身
直到雙腿往下扎根
直到模糊了視野
直到卸下虛偽的假面
直到自身輪廓迷失界線
直到
尊嚴
堅不可摧。 





靜物‧話



有一種模糊

遮蔽了唯美的光暈
我找不到適當的焦距
看見你如詩畫渲染的剪影
以手撐住窗台
自頂樓輕巧地落下
俯趴在美麗的花圃
安靜而自溺
我揚起豔羨的目光
那荒謬的悲喜劇
有如卓別林的黑白菲林

有許多聲線
人言人語的不解
冷嘲熱諷的愉悅
我不得不
卻聽見你水中的囁嚅
沉入哲人的明思
當私密耳語瀰漫著藻池
當腥紅的雨滴落下
如華格納的交響奏起
我們再沒有思考的餘地
能否多一些不懂以
成就悖謬的爽感?

這麼,就安靜躺在桌上?




重灌後遺症


夢裡謠傳的國度

熟悉的線條逐漸稀薄

喧嘩的圖騰被格線畫上同等的距離

以為四散的病毒會隨著甦醒而滅跡





驚醒!

只剩那空白的記憶

留下淡淡的愁雲慘霧

繁華風光的歲月刻痕付之一炬
成為匿名的荷馬 散佚的古籍

懶散是毀壞的道路崩塌的捷徑
鏡像的複製擋不住食指的疏忽

再多的哀悼也喚不回失去的一切
只剩那空白的記憶

如今
只遺留記憶的缺席…






無題




光陰荏苒如晚風

我回到時間倒流的一場空

杯影錯落如星辰
只是不再沉默

旋轉木馬的重遊
也帶不回從前的寂寞
喧囂也是寂靜
狂歡也是寂寥
月色褪盡一身鉛華
靜謐地
我竟看著夜被倒空









2007年4月9日 星期一

想像中的文字 之近日書摘



《反叛的凝視》/ 張鐵志
張鐵志繼《聲音與憤怒》之後,又一結合政治與搖滾、次文化的理想主義力
作。化歷史實例為柔情書寫,向世人昭告烏托邦之火不曾熄滅,它將永續存於每
個人左派青年的心中。

《詞與物》/ 傅柯
繼尼采的「上帝之死」後,傅柯追隨其步伐研究人文科學考古學,並大膽提
出「人之死」的言論。藉由Velasquiz的著名油畫《宮女》的透視法則,展開從
古至今左右人類知識發展的抽象知識型考古。提供我們另外一種看的方法。

《象徵交換與死亡》/ 布希亞
批判火力甚強的布希亞,在批判消費社會與現代性之後,再次跨領域地解構
各學門,看他如何消滅符號學與世界上所有存有的各種「價值」。

《波德里亞:批判性讀本》/ 凱爾納 編
對於消滅、批判與解構瘋狂著迷的布希亞,在其謬論性的標題〈波灣戰爭不
曾發生〉一文中,力道深厚地批判新聞媒體及其製造的「超真實」,令人爽快。
在他跨領域猛力批判之時,卻又令各領域學者、讀者嗤之以鼻。究竟是誰在看「布
希亞」呢?適逢布希亞逝世之際,看看國際知名學者們如何解讀、評判布希亞。

《濟慈詩選》/ 濟慈
如韓波一般早慧的詩人,在其短暫的生命裡,為後世打造一把閃耀銀光、奔
向太陽的鑰匙。

《東方主義》/ 薩伊德
後殖民主義的經典讀本。

《佛洛伊德與虛假記憶症候群》/菲爾‧莫倫 
二十世紀末學界對於虛假記憶症候群引發對佛洛伊德的責難,許多作家甚至
出書稱呼他為「神棍」。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位精神分析之父、或是天才的神棍?
本書提供另一種視野企圖為他平反。












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愛與和平,那個迷幻的年代--淺談Jefferson Airplane



第一次見到他們是在電影變調搖滾樂(Gimmie Shelter )中,在這個搖滾樂
史上最轟轟烈烈又鮮血淋漓的Monterey Festival事件中,作為英倫入侵天團
The Rolling Stones的暖場團-地主迷幻勁旅Jefferson Airplane表現是毫不遜色,
但是當然這次表演中的主角不是他們。

為什麼不是他們,也不會是他們?在這種嬉皮遁世的呢喃廢樂中,他們鼓吹的是
性愛、是大麻、是解放、是LSD,而沒有暴力滋生的場所。聽著他們的音樂,
是讓你通體舒暢地想寬衣解帶,是烏茲塔克的性愛大解放,是葛奴乙的香水讓眾
人裸身相擁。

相較於The Rolling Stones的草根藍調、優雅旋律和騷動現場的能力,Jefferson 
Airplane展現了更多的是屬於美國西岸傳統的迷幻嬉皮風格,不論是在音樂上、
裝扮上或是歌詞意境上都有「垮掉的一代」(Beats Generation)的濃厚氣味。

特別是他們一鳴驚人的經典之作-超現實枕頭》(Surrealistic Pillow),一聽
之後就會愛上他們略不同於The Doors與Love的迷幻曲式。這三團同樣是在1965年
成團的舊金山迷幻樂隊,但是其表演方式與聽眾卻略有區隔,如果聆聽The Doors
像是被路西法拉進駭人的迷狂地獄中;Jefferson Airplane可以說是像聖保羅般地
傳播著天堂的美妙福音。

尤其在美麗的女主唱Grace Slick創作與演繹下的〈Somebody to Love〉與
〈White Rabbit〉更是樂團的經典名作。前者直接了當的歌詞和演奏,道盡了
嬉皮世代的人生觀,一種在現實下難以妥協的遁世嘻樂情緒;後者更是在
Terry Gilliam的電影賭城迷幻之旅》(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以及
其他多部電影中被塑造成嗑藥後必聽的迷幻神曲。

1967年收入上述兩首單曲的經典專輯《超現實枕頭》更被視為是影響那個
Summer of Love世代的重要專輯之一。Jefferson Airplane在邁入時代之交與成員
的些微異動下,1974年後歷經幾次更名,Jefferson Starship、Starship…稍微遠
離了迷幻曲式,也更道盡「愛與和平」的想像破滅之嘆。